北京外城历史公共园林的变迁与思考--以金鱼池、南下洼为例.pdfVIP

北京外城历史公共园林的变迁与思考--以金鱼池、南下洼为例.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外城历史公共园林的变迁与思考--以金鱼池、南下洼为例.pdf

13624 1. 引言 公共园林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园林“私有制”的束缚,呈开放的、 外向型的布局。公共园林往往具有天然的景观外貌,在此基础上经历代开 发建设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历史上,在北京外城的坑塘遗址处曾形成 了一些公共园林区域,成为当时士庶百姓游览和活动的重要场所。随后在 对这些区域进行利用和改造的过程中,因缺乏对其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的 深刻认识,出现了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等一系列问题,一定程度上也 影响到了南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长足发展。 2. 北京内、外城之概说 北京内、外城之说要从元大都时期说起,大都新城建成后,新城在北(即 内城),旧城在南(即外城),旧城居民大多迁往北城,南城就逐渐衰落, 出现“寂寞千门草棘荒”,“楼台唯见寺,井里半成尘”“颓垣废巷多委曲, 高门大馆何寂廖”[1] 的局面,“北城繁华拨不开,南城尽是废池台” ,南 北城形成鲜明对比。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在南城有许多历史古迹,悯 忠祠、昊天寺、长春宫等,“北城官员、士庶、妇人、女子多游南城,爱 其风日清而往之,名曰踏青斗草”,游南城成了大都居民的一种风俗习惯。 依托南城的自然环境、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形成了多处公共园林区域,作 为游赏地,这些公共园林区域最突出特征体现在:季节性和持续性,即几 乎是逢节必游,春夏和初秋,历时长达半年左右,其次,是规模盛大,几 乎是全城总动员,即“游人以万计,簇地三四里”相当壮观。 与位于内城中轴线上的什刹海历史公共园林不同,外城由于种种原因, 导致一度被选择性遗忘,从近年来的发展来看,尤其在南城大开发策略的 指导下,南城的地位在逐步提升,大量区域被利用和改造,包括历史上的 金鱼池、南下洼一带。 3. 北京外城历史公共园林变迁及问题 3.1 金鱼池 《燕都游览志》载:“金鱼池,蓄养朱鱼以供市易。都人入夏至端午, 结蓬列肆,狂歌轰饮于秽流之上,以为愉快。”这里池广数十亩,分百余池。 《帝京景物略》载:“居人界地为塘,垂柳覆之,岁种金鱼以为叶。池阴 一带,园亭多于人家。南抵天坛,一望空阔。岁五日,走马于此,盖金元 躤柳遗意也。”《晚晴步金鱼池》诗:“滴滴跃跃洗池塘,朱鱼拔刺表文 质。接餐生水水气鲜,霞非赤日碧非莲。儿童拍手晚光内,如我如鱼急风 烟。仕女相呼看金鲫,欢尽趣竭饼饵掷。”[2] 因此,金鱼池曾吸引大量游客, 加上绿树、园亭、风景宜人,成为南城一处游览胜地。 “鱼塘濯锦”为大兴八景之一。旧志载:池上有殿,榜以瑶池,四周 种植了许多柳树,称“鱼藻池”。此处是金、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的 饲养金鱼之地,人们俗称“金鱼池”。金鱼池在天坛以北,又称鱼藻池。 “三海大河”的故道经过这里,早年间这里确实有一片不小的水面。金代, 这里星星点点分布着许多小的湖泊。明朝《一统志》载:“鱼藻池,在宣 武门外东南,燕京城内。人们利用这里的水面蓄养金鱼,又因这里曾是金 代瑶池殿遗址,分布着大大小小众多水面,所以成为城里人游览的好去处, 尤以夏季避暑、娱乐居多,每年初夏至端午游人络绎不绝,结棚列肆,狂 歌轰饮。到了清末民初,金鱼池一带日渐衰败,园林无存,垂柳皆尽,园 亭颓废,污水流淌,变成了臭水沟。直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对金鱼池地 区进行了彻底整修,沿岸种植垂柳,形成公园。1965 年,因水源缺乏和 水质恶化被填平,建成居住区,1989 年在其旧址修筑 3 条街道,分别命 名为金鱼池东街、中街和西街。 金鱼池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环境,金鱼池原型的消失也 文/王丹丹 王琳琳 仇 莉   Wang Dandan Wang LinLin Qiu Li 公共园林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园林“私有制”的束缚。历史上,在北京外城的坑塘遗址处形成 了一些公共园林区域,成为当时士庶百姓游览和活动的重要场所。以金鱼池、南下洼一带为例,梳 理北京外城坑塘遗址公共园林的变迁,这些区域先后被利用和改造,但因缺乏对其人文资源和历史 资源的深刻认识,出现了定位不明确,主题不突出等问题。思考历史公共园林所具有的丰厚价值和 承载的重要功能,将对当今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有重要启发。 The appearance of public gardens fundamentally altered the private ownership of gardens. In history, some areas of public gardens were formed at the sites of pit-pond in Beijing outer city, and became important places where gentry and civilian joined in activities. Take the Goldfish Pond and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