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与异化--论《变形记》的悖谬艺术.pdfVIP

变形与异化--论《变形记》的悖谬艺术.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变形与异化--论《变形记》的悖谬艺术.pdf

2014年第 2期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No.2.2014 第 30 卷(150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Vol.30 No.150 收稿日期:2014-02-08 作者简介:郝晓艳(1988-),女,山西长治人,陕西理工学院 2012 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外国文学与文化。 -90- 变形与异化——论《变形记》的悖谬艺术 郝晓艳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0) 摘 要:在 20 世纪作家中,把悖谬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家首推卡夫卡,他的诸多作品大 都充满了悖谬色彩。《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变形把悖谬艺术推向了极致,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 而异化的主题则是悖谬的哲学意蕴。小说通过主人公变形前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和家人的先后关系, 淋漓尽致地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人情冷暖和金钱利益。 关键词:卡夫卡;变形记;悖谬;变形;异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14)02-0090-05 卡夫卡的作品充满了悖谬,这种悖谬艺术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以及阅读上的难解性。“悖谬”是一种看 似矛盾实则蕴含真理的表述,在卡夫卡的小说中发挥着独到的作用,它不单单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 艺术手法,更是卡夫卡谋篇布局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卡夫卡生存体验的艺术升华。《变形记》是描写悖谬的 杰作,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而异化则是悖谬的哲学意蕴。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后变成 了一只大甲虫的遭遇,以及他在变形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变形后,他不仅面临职业生涯的终结,而 且生活方式和起居习惯也将彻底改变。变形前后的他经历了人情的冷暖和世态的炎凉,发现在这个世界上 沟通是困难的,每个人都已异化为非人。最终他选择以死的方式告别了人世,以此换来了家人的新生。卡 夫卡用变形和异化的悖谬方式,为我们展现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同时也使作品在真假、虚实之间形成一 股艺术张力。 一、悖谬:卡夫卡生存体验的艺术升华 在实际生活中,卡夫卡是个充满悖谬的人。他无法摆脱这种悖谬,其痛苦在于人格分裂,他始终在以 双重身份、双重心理来面对这个双重的世界。他痛恨保险公司的职业,可为了尽孝道尽长子的义务又必须 对这个职业恪尽职守;他对父亲既敬畏又恐惧,敬畏父亲身体的强健和做人的聪慧,同时又恐惧父亲家长 式的专制;在爱情上,卡夫卡一生都是极其渴望的,他订过三次婚但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怕家庭生活耽 误他的创作;他视创作为生命,但临终时又让好友勃罗德将他所有的作品“付之一炬”。卡夫卡的一生就是 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着和反抗着。德国文艺批评家安德尔•龚特尔曾这样概括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 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捷 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他在德国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 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是工人。 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全部 精力都是用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1]471可见,卡夫卡的命运是一出 生就已经注定了的,他是一个精神上的漂泊者,始终没有归属感。这些使卡夫卡形成了悲观厌世的阴郁气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91- 质,在作品里就体现为死亡、荒诞、分裂、孤独、 虚无等意识,折射到艺术上就表现为变形、异化和 悖谬。 “悖谬”取自“滑动反论”,也称“佯谬”、“悖 论”,是指荒谬,不合道理,是对事物正常逻辑的倒 转。悖谬是二律背反的一种两难选择,其最大的特 点是逻辑上的自我抵触或不断消解。在 20 世纪的作 家里,把悖谬艺术运用得恰到好处的首推卡夫卡, 甚至可以说这是卡夫卡的独创。“悖谬”是卡夫卡思 考人类困惑和迷茫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维方 式,也是贯穿卡夫卡艺术世界的美学模式。无论是 在他的文学著作里还是在他的日记、书信里都充满 了悖谬的生存体验和思维方式。 “我能够像其他人一样游泳,只不过我的记忆 力比其他人都好,没有忘记当初不会游泳。然而, 由于我没有忘记这个,所以学会游泳对我毫无裨益, 我还是不能游泳。”[2]541在《马太福音》里,马太在 山顶祈祷时曾说:“谁去寻找,就有所发现”,而卡 夫卡却将之演化为:“谁去寻找,却发现不了,而谁 不去寻求,却会被发现。”[2]543“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