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docVIP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doc

PAGE  PAGE 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   摘要:近年来,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基本需求常常被城市改造忽略,不仅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城市扩张的好处,相反却成为城市更新、经济发展被牺牲、被忽视的弱势群体。在当前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对解决城中村问题、对我国城市化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城中村为例,尝试正视城中村的存在,寻找其存在的合理之处,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寻求城中村问题的解决途径,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广州市城中村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1958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十一次会议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标志着中国以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为核心的户口迁移制度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形成了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来到城市的农民工已经基本像市民一样地生活、工作,但就其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未被户籍制度认可,仍然未被市民认同,造成农民工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分离。由于户籍的限制,作为城中村居住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虽然人数众多,数量上常常是数倍甚至十几倍于村民,但由于其弱势的经济、社会、政治地位,使得其各项正常基本需要(如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就业等)常常被改造主体及城市政府忽略,成为被忽视“第四方群体”,不仅难以分享到经济增长、城市扩张的好处,相反却成为城市更新、经济发展中被牺牲、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了解城中村居住的外来常住人口基本结构和基本需求成为了解决城中村问题的关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基本结构如何?城中村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够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吗?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什么对策建议?本次调查将把重点放在城中村外来常住人口的需求上,以广州城中村为例,意图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广州市城中村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城中村概述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由于城市空间扩张使得城郊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原村民在村留用地和宅基地上建成的流动人口聚居区,亦称为“都市里的村庄”,其“不仅是(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社区,而且是(他们)生产和经营聚集地”,有学者认为“它的角色类似于西方城市的‘贫民窟’”,并“就其存在的状态、特点与作为城市低成本居住生活区的功能看,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我国现阶段城市贫民窟的‘替代性产品’,或者称之为‘类贫民窟’,可“其具有‘双重特性’(原住村落社会、外来人口低收入聚居区)……在本质上并不同于贫民窟”,因为会形成“村落单位制”,但“如排除‘户口’和‘住房’二因,则与国外‘移民社区’的概念很相近”,但加拿大人道格?桑德斯创造的“落脚城市”(Arrival city)这个概念则更传神,因为“它是农村居民前往城市后,最初落脚并聚集定居的地方”。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外贫民窟改造研究现状   我们所称的“城中村”,在国外一般称作“贫民窟。。对于“贫民窟”问题,欧美国家学者集中于对“贫民窟”改造研究:第一,以政府为主导,采取“消灭贫民窟”,赶走移民策略;第二,从形体规划出发的贫民窟改造思想,促进奥斯曼的巴黎改建,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Radiantcity),源于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ciIy Beautiful)以及CIAM的“功能主义”思想等。1961年1,芒福德在其《城市发展史》提出“城市规划应当以人为中心,注意人的基本需要、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城市建设和改造应当符合“人的尺度”。他反对那种追求“巨大”和“宏伟”的巴洛克式的城市改造计划。可见,国外对贫民窟的研究从对“物”改造到对“人”重视转变。   2.国内城中村外来人口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城中村问题的真正关注始于1990年代中后期,经过二十余年的积累,形成的直接或相关成果如恒河沙数。对于城中村产生的背景,冯晓英认为:“城中村是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进程中,由于其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而产生的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生活区”。陈占江认为:“城中村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扩张和空间重组的特有产物,也是城市吸纳农村、城乡空间重组的具体体现”。温锋华等认为:“城中村是指伴随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为城建用地所包围或纳入城建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是乡村向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   (三)本文研究点   “人文主义之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