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木川:默契的滋味.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川:默契的滋味.doc

PAGE  PAGE 5 木川:默契的滋味 木川1995年生留学英国,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个展《默契的滋味》,北京筑中美术馆   透过木川的摄影作品,有一种重新观察世界的惊奇。阿兰?德波顿问“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看过水了?我的意思是:像从未见过水那样看水。”人们随着成长获得了一种熟练,对于日常不再抱有好奇。木川却在一条逆行的道上。他放弃熟练,总用一双新生的眼睛看他周围的环境,再普通无奇的场景他也看出了有趣。   引用他的话:“关于默契,说得更通俗一些它算是人与生活环境之间的搭配方法。有时候我们自己过于替它操心了,而忘了环境有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是的,环境有自己的为人处事之道,即使是无生命之物也在发出自己的语言,他观看直升飞机,也观看垃圾桶,看破损的墙壁,也看卖场的价签。   他看家居卖场看得那么宁静、入神。红蓝气球的点缀,床边的扶身椅,柔软洁白的床垫,实木的床框,以及单人尺寸都在传达美好踏实的想象,这里有一种人造的温馨,然而周边更多的商品,以及画面中心的价签无不提示着一种交易的实质,与想象对等制衡,传递出淡淡的幽默。即使这样,我们仍然感受到他对善意与温暖的承接,如果不是有一颗平等、敏感的心,怎会留意到这无声无奇的一角。 木川的作品都以拍摄地点命名,以免形成阅读干扰,这张家居卖场图片拍摄于英国剑桥。《剑桥》,2014   如果要问在他摁动快门的一刻是否能有那么清晰的想法,当然是不可能的,语言远远落后于直觉,捕捉之后,我们再慢慢将其中的妙趣用语言描绘出来。   就像他的作品都以时间和地点命名一样,以免任何语言的提示打扰你的解读,对你造成禁锢或者引你入歧途,又或者破坏了环境本身的默契。   “默契”中以“默”字开头,“契”字结尾。顾名思义,它属于一种无言的交往,表达的准确性使得其它的一些表现方法有些多余。”他这么说。   而在《燕子》系列中,木川在观看一种“自在”,一种心灵和身体的“自由呼吸”。他说:“拘谨就是指动作打不开,而内敛是一种收放自如的韧性,就像是一个舞学通才。???体语言(以舞蹈为典型)携带着一种原始美,看懂了会觉得比读懂一段文字更开心而同时印象深刻,看不懂也不尴尬,比较模糊,不同于文字那般精准的表达给说与听双方都留有了足够的余地。余地产生距离,再一次默契就随之产生了。”   木川离开家独自前往美国时16岁,住在监护人家中,后转去英国,在国外生活约四年半的时间,虽然不免孤独,但开始放松“自由呼吸”。   他很早意识到学校统一的规训,而产生拒绝和逆反。“难受。”“那不适合我。”“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扬长避短吧”。21岁的木川谈到成长历程,常说这些词。虽然出生于艺术家庭,父母都是美院教师,但他希望走自己的路,而非遵行他人的意志。于是他早早脱离社会的标准量产模式,独行建构自己的体验。   他的作品让人联想到薇薇安?迈尔。同样是街上的游荡,薇薇安辛辣刻骨,而年轻的木川更温和善良。这些真实的日常场景,由黑白色调拉开距离,产生更郑重的观看。他观看人、动物、无生命物、自然,产生一种抽离于社会关系的诗意。他刻意保持一种距离,以便什么都像第一次见到。   如现在,木川和他的作品也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很是新鲜。展览将在北京筑中美术馆持续至12月6日。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木川   Q:在前言中你写道“称赞一个艺术家‘您好奇心不减当年’胜过说一百遍他画得像拉斐尔。”你的好奇心是重新捡回来的吗?   A:还好,没完全丢吧,年纪还不大,还没丢了。   Q:带着照相机的时候你在找什么?   A:不是找什么,是一种记录的习惯。人们常常忘了他们经历过什么,立此存照,你能看到你的时间到哪去了。   Q:在英国学习对你观念的转变影响大吗?   A:大多数时间我都不在学校,自己在外边瞎溜达,所以学校带来的东西并不多。学校更多的是关于好的方面的滋养,但在外面我能知道什么东西不好,这是没有保护的,更真实的环境。我这么说,常会有人误解我讨厌学校,其实并不是,我不讨厌学校,只是我不适合学校,那不是我擅长做的事。一个人有厨子的天份,非让他学修理,他会很难受。13岁的时候我开始接触摄影,一下就喜欢上了,这是适合我的。在国外四年半,我慢慢放松下来,如果在国内,可能还会比较拘谨。人不能一直难受下去,你总会想办法,找出口的。呆在剑桥的时候,老师、学生、咖啡馆的、餐厅的、流浪汉我都认识,还见过霍金,要是呆在教室哪能见得着啊,所以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周边的人都不在乎你,对你没有期望,你就完全放松了,干你自己爱干的事。   Q:从作品来看,你是一个很好的观察者,在承接信息,而不是给出信息。   A:人都有很强的表现欲,但我不是太明显。我在接收吧,环境中的信息你能不能接收到,像接球一样。另外,因为太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