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毛炳权因为选择,所以坚持.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毛炳权因为选择,所以坚持.doc

PAGE  PAGE 10 毛炳权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除了倾情于自己的专业,他的深邃目光也注视着现实,他就是这样一位“向下看”的科学家   与毛炳权院士见面之前,在我的想象中,这位中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学术泰斗很可能是位不苟言笑、惜字如金的严肃长者。一个下着雨的夏日,我们一行两人在北京化工研究院一间办公室,终于见到毛炳权院士。在最初十几分钟里,毛炳权果然不怎么说话,很冷静的样子,难怪网上几乎难以“百度”到他的资料。然而,当我们的话题展开之后,尤其是问到老科学家早年在部队的经历时,老人便娓娓谈起自己初入伍时的情况,回忆起自己的战友――虽然他的情绪仍然不太形于色,但却与之前的冷静明显不同,能看出他对那些事、那些人的感情。从而,我有一个直觉:这位长者在陌生人面前,可能面冷,但其实他是一个心热的人。   在与我们的交谈中,毛炳权说起自己几十年来大多数时候是被动跟着历史浪潮走,只有少数的几次是个人选择:中学时代报名参军;大学选择了石油化工专业;将近古稀之年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说,第一次选择是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第二次选择是对石油化工从不熟悉到熟悉,到喜欢,到热爱,几十年来无怨无悔,第三次选择是对中国共产党有强烈向往之心。其言灼灼,其意切切。果然,这是三次宝贵的“选择”。   “学生兵”最怕的是行军   1950年,毛炳权在广东东莞中学读高二。那一年,适逢朝鲜战争爆发,国家发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参军入伍。毛炳权正值风华正茂之年,毅然投笔从戎。   那时,部队里绝大多数战士都是从农村来的,识文断字的不多,上过高中的毛炳权属于凤毛鳞角。经过一两个月的政治学习和新兵训练,毛炳权被分配到连队里当文化教员又兼文书。从一个青年学子到扛枪打仗的大兵,毛炳权深深体会到这个转变过程中的艰辛。   那时,部队条件还很艰苦,没有营房,部队住在农村的祠堂和庙里,战士们就在地上铺些稻草睡觉。白天,大家一起学军事、学政治和完成本职工作,晚上还要轮班站岗放哨。“??一次夜晚放哨时,我将村民的猪误认作敌人来摸哨,开枪打死了,这事被连里的战友当成笑话说了一阵子。”   在毛炳权关于部队生活的回忆中,行军是其印象最深的部分,也是当时让他最感苦不堪言的时候。那时,部队经常行军,而部队很少有现代交通工具,只有靠战士的一双脚板步行。军令如山倒,接到出发命令后,战士必须要背着自己的武器、粮食、背包等所有负重,甩开双腿,按时到达目的地。当然,对老战士或者是农村入伍的战士来说,走远路并不算什么难事。但是当时的毛炳权,个子小,一个文弱书生的模样,而且参军前他只是在学校读书,从未经历过如此强度的锻炼。   他回忆说:“第一次行军80里,虽然有老同志帮我扛背包,但枪支、手榴弹、子弹带、钢盔等无论如何得自己带,第一天走下来,两脚掌全是血泡。在领导和老同志的帮助和鼓励下,第二天咬咬牙又上路了,跟着部队从粤东走到粤西,总算完成那次长行军任务。”   多年以后,毛炳权曾这样说:“艰苦而紧张的部队生活,加速了我的成熟,让我懂得珍惜后来在国内外难得的学习机会,勉励我更加勤奋学习和工作。”   毛家祖籍广东东莞,抗日战争爆发前,毛炳权的祖父和父亲都在广州当普通职员。1933年11月2日,毛炳权出生在广州市。这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虽然不是很富足,却称得上小康之家。然而,这样平静幸福的生活因日军入侵而被侵扰、破坏。   童年时期的毛炳权生活在沦陷区,亲身经历了日本军队侵略中国的那段岁月。因此,小小年纪的他体会到“亡国奴”的滋味,从小便特别喜欢听大人们讲的抗日英雄故事,“当时,我的最大梦想就是尽快消灭鬼子,不当亡国奴”。   1952年,毛炳权所属部队驻扎在丹东,准备入朝参战。当年夏,朝鲜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国际形势有所缓和。此时,新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大批建设人才,便从部队和机关中抽调一些青年经过短期补习后,保送到高校读书。毛炳权在高中阶段应征入伍,文化基础较好,被上级选调去上大学。毛炳权先在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补习了三四个月,填补大学志愿时他选择了大连工学院化工系,从此踏入化工领域一往而矢志不改初衷。   谈起当年是什么契机使他选择了化工专业,毛炳权透露,“奥秘”其实很简单,“我想,国家需要工业化,我就应该念工科。但是,那时我对工科专业并不了解,只是在中学时听老师讲过,化学能生产炸药、火药、肥料等产品,是不可缺少的行业”。两年的军旅生涯使这位多思的青年成熟不少――新中国武器装备方面落后,激发了毛炳权在此领域大干一番的壮志。   “留苏生”有幸谛听伟人讲话   进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学,毛炳权深感自己的幸运。学习机会如此难得,他怎能不刻苦学习?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毛炳权全心扑在了学习上,“我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