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亚勋 再塑评剧经典.doc
PAGE
PAGE 10
王亚勋 再塑评剧经典
中国评剧院坐落在北京南城的一隅,周围环绕着居民区,生活气息浓厚,是个很“接地气”的地方。王亚勋的办公室也是如此,屋里的办公家具依稀有些九十年代的风格,书桌、沙发上都堆放着摞得高高的文件。见到王亚勋院长的时候,他正在处理着手头的工作,有序地和同事交待着接下来的安排。留给我们采访的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也被工作打断了两次。
作为有着60年历史的中国评剧院的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王亚勋给记者的印象是儒雅、平和,在谈话中也不时迸发出艺术家的热情和活力。聊起过往的艺术生涯和今年的抗战题材大型评剧现代戏《母亲》,他的话匣子仿佛一下子被打开。
创作“走心入戏”的作品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北京市文化局重点打造剧??、中国评剧院2015年的年度大戏,评剧《母亲》7月在北京中国评剧大剧院首演后引发轰动,在演出现场,观众频频落泪,掌声不断。
继北京首轮演出后,《母亲》参加了由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活动”,在河北、天津、内蒙古、山西和北京展开华北五省市巡演。之后,又开启了京郊巡演。所到之处,反响热烈,好评如潮,很多观众抱憾一票难求。这样一部红色题材的主旋律作品在市场上如此受到认可,也成为业内热议的现象。
“北京密云县一位名叫邓玉芬的母亲,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他们全部战死沙场。”评剧《母亲》是以2014年习总书记在纪念“七七事变”77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到的英雄母亲邓玉芬的事迹创作而成的。
“感动,震撼,直指人心,催人泪下”,是很多观众对这部戏的评价。而观众之所以会有这种情感体验,音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和贡献。很多人并不知道,《母亲》的音乐是由中国评剧院院长王亚勋亲自操刀创作的。
要为《母亲》写出“走心入戏”的音乐,是王亚勋对自己的要求。为了更好的体现《母亲》一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地域风格,他在曲调中加入了当年的民歌元素,如:“民国二十六年,华北起狼烟”及根据冀东民歌“绣灯笼”而创作的主题歌《望儿归》,以增加时代感和真实感。特别是贯穿全场的一曲《望儿归》,不仅烘托了气氛,更唱出了母亲的心声。
“一更里哟天黑黑,掌起灯来望儿归,二更里哟星星全,望儿不归泪涟涟……”贯穿《母亲》始终的旋律《望儿归》,以男声、女声合唱及独唱、重唱等不同组合、不同声部反复再现,将剧中母亲期盼亲人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真真切切地唱到了观众的心里,令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从作曲家到院长
在戏曲院团担任行政管理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了,但王亚勋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热爱的音乐创作。说起与音乐的结缘,要一直追溯到童年。
1964年,王亚勋出生在河北省石家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他,每逢村里有人拉二胡、吹笛子,他都会聚精会神地在旁边看。9岁时,王亚勋开始去县文化馆学乐器,二胡、笛子、笙、唢呐他都感兴趣,而他的音乐天赋也开始凸显出来。别的孩子学两个月还没掌握的曲子,他三天就会了,让老师也颇为吃惊。
1977年,王亚勋考入石家庄艺校,学起了河北梆子,儿时学的各种乐器也都派上了用场。毕业后,王亚勋顺理成章地进入石家庄市河北梆子乐团工作。工作四年后,得知中国戏曲学院招收作曲系学生时,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在大学期间,他开始在作曲界崭露头角,经常为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晚会创作戏曲节目,还曾为多部影视剧作曲。
1991年,王亚勋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工作,并逐渐走上领导工作岗位。从中层干部到副团长、再到团长。那时正值河北梆子界老艺术家相继退休,剧种面临后继乏人,行当不全,演员断档的困境,王亚勋用“艰难”来形容那一时期的工作。
在他的积极开创下,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工作,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人才的培养上,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担任团长的几年中,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推出的原创剧目最多的时期。他主抓的《清风亭》《王宝钏》《陈三两》《 窦娥冤》《忒拜城》《村官李天成》等剧目,至今仍是北京市河北梆子剧团的保留剧目和常演剧目。也由于他的出色成绩,再次被委以重任,2006年,王亚勋调任中国评剧院院长。
打造新时代的评剧
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1958年划归北京市。执掌这唯一一家“国字头”的评剧院团,王亚勋清楚自己肩上的责任。
9年的时间,王亚勋再次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成绩单。从根据白派经典名剧《马寡妇开店》改编的精品佳作《良宵》,大胆尝试用中国评剧演绎古希腊戏剧的新近力作《城邦恩仇》,创新地将西方管弦器乐与传统戏曲器乐结合的《林觉民》,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马本仓当官记》,再到如今备受好评的《母亲》……王亚勋带领中国评剧院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