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与海商郑成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番薯与海商郑成功.doc

PAGE  PAGE 4 番薯与海商郑成功   番薯这个国际咖,在海丝路上乘风破浪,走进了福建。番薯成了民众生活中的重要粮食作物,并在饥荒之际宛若救世主赦恩一般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实可谓“番薯米性命根”。出乎意料的是,番薯的推广,竟让力保海丝商路畅通的郑成功,得到强有力的粮食支撑,进而收复台湾。且看番薯如何发生蝴蝶效应,让海商郑成功成为民族英雄,名垂千古。 德国士兵于1662年绘制的“大员鸟瞰图”,刊行于《爪哇、福尔摩沙、印度和锡兰旅行记》中。图中主要描绘大员的军事工程和船只动态,是荷兰人治台末期的纪录之一。   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与番薯这种不起眼的“草本植物的根块”,竟然打响了“中国粮食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粮食革命是11世纪初占城稻的引进)!   俗称“地瓜”、“红薯”的番薯,如今成了一种代表“本土”或“在地”的象征,一种“接地气”的物种,以至于大家忘乎它那强大的国际背景――原产于美洲的番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走进大众的世界。而其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西班牙可谓是劳苦功高。西班牙的海上探险家们,将番薯带回欧洲,随后由于番薯的易于生长与保存,又成了西班牙船只远航的必备之物,于是番薯沿着太平洋,抵达菲律宾,又传至马来西亚等地,而这也成了番薯与中国民众见面的重要前提。 明朝末年,荷兰与西班牙在台的势力范围。   明万历年间,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在吕宋(菲律宾)经商,见番薯遍植,民生所赖,于是顶住“夷人”关卡的严检,冒着重重危险,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走私至闽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与他儿子陈经纶在福州沙帽池试种成功后,福建巡抚金学曾利用官府力量,批准逐步推广番薯种植。恰巧隔年福建大旱,番薯派上用场,宛若救世主降临,于是番薯更大范围地被种植。 郑成功曾经实际占领的地区及其军队的影响范围。   番薯一路披荆斩棘,成了民众生活的重要粮食,在大量农书的分类中,从“蔬菜”晋级到“粮食”,即可见识番薯的非同一般。而最不可思议的是,小小番薯的推广,竟然间接成就了一位民族??雄的伟大霸业――郑成功与番薯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明初开始实行的海禁,让正值当年的海上贸易尤为困扰,正当交易难行,海商就变个法子上路――海上私人武装崛起,而郑成功集团则是其中翘楚。明末,郑氏集团不仅成为皇帝抗清的主要军事力量,还在中国南部沿海建立起一个海上帝国,以厦门及其周边岛屿,形成一张庞大的闽台贸易网。荷兰人占领台湾后,郑成功除了与荷兰人争夺日本、东南亚等地的贸易,还通过禁航台湾,对荷兰人实行贸易制裁,郑军与荷兰人像过小日子一样分分合合。但当郑成功北伐南京失利,守住金门、厦门已有困难,迫切需要解决根据地和庞大军饷的来源时,台湾的征讨成了最佳选择。 郑成功赶走荷兰人,台湾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但是明清交际,福建已是战火纷飞,农事难以正常进行,百姓果腹尚且成问题,郑成功的大军维系更是举步维艰。在郑成功复台大军东征期间,就不得不多次面临粮食供应不济的困境,而利用通洋之便,对外购买粮食实在远水解不了近渴,于是,番薯顶着重大压力,闪亮登场。   1661年4月,郑成功率军从金门料罗湾出发前往台湾,因听信数日即可抵达台湾的建言,登船时,士兵仅“每人发大麦两干担(一干担通常为10斤)作为五日的口粮。”不幸连续几天碰上大风浪,大军困在澎湖,粮食不济。郑成功下令募集粮食,两天的搜罗却无奈发现澎湖各岛屿“无田园可种禾粟”,于是勉强凑合到的番薯、大麦、黍稷等杂粮暂解郑军的燃眉之急。为摆脱缺粮困境,郑成功强行发航,幸好气候逐渐稳定,有惊无险地抵达台湾。 1661年5月,郑成功攻下热兰遮城,荷兰大员评议会派代表前往赤坎与郑成功谈判。   郑成功的大军在台湾登录后,迅速形成对荷兰人两个主要据点――热兰遮城和赤??城的分割包围,而受惊退守的荷兰人来不及处理的粮食,可供郑军饱食半月,但荷兰人在撤退时,又派兵有计划焚毁热兰遮城市区的粮食,郑军不得不再次面临粮食紧缺问题。另外,荷兰人强力坚守,并且援军偶尔来抵,使得郑军围而攻城不下,战线被迫拉长。而海上气象不定,再者清廷为孤立郑军,又推行迁界令,命沿海居民10-15日内迁离海边30-50里,暴力制造出一个无人居住区作为隔离带,这就使得从大陆来的粮食补给成了个未知数。于是,民间征集粮食又成了无奈之举。幸好台湾的福建移民早已传入番薯,且西班牙人与荷兰人占据南北台湾分庭抗礼之时,已在今台北一带种植番薯,所以,番薯在台已有小规模生产,而在这稻米来不及种植及收成之际,征集而来的番薯与其他杂粮,成了稳定军心的重要物资。   民间募集终究只是治标不治本,建立一个在地的稳定持续的粮食补给站才是正道,于是屯垦成了迫在眉睫之事。幸得在郑成功率领来台的数百只舢板船中,已携带很多犁,水稻、番薯等作物的种子及其他开垦所需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