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选修1综合特训.doc
选修一综合特训
对应学生用书P3491. [2013·南昌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固,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强国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战国策》
材料二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集·上五事札事》
(1)材料中的两次变法都遭到顽固派反对。请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其反对变法的相同理由。两次变法中的顽固派在阶级本质上是否相同?为什么?
(2)分析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两次变法的不同点。综合两次变法的过程和结果,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比较与认识。第(1)问的第一小问易错在不能对两则材料的信息概括归纳。第二小问中顽固派的阶级本质易错在没有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背景及对变法触犯了哪些阶层的利益进行分析思考。第(2)问,对于两次变法的不同点,注意联系两次变法的具体情况,易错在不能从背景、目的、性质、结果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自己得出的认识易错在没有注意从这两次变法的成败上升到对改革的综合认识。
答案:(1)都认为变法改变了祖宗之法,败坏了世道人心。本质不同。商鞅变法中的顽固派是旧的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与改革派之间的矛盾是新旧阶级、新旧制度之间的矛盾;王安石变法中的顽固派是封建的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与改革派的矛盾是封建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
(2)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④结果不同:商鞅变法成功;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认识:①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④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由于(北面)大事兴作,巨款开支,弄得“财赂衰耗而不赡”。
——《桑弘羊的时代背景及其政治思想》
材料二 武帝非常满意,就把理财的重任托付给他。桑弘羊欣然接受。……把灾区贫民……迁往陇西……等郡落户垦荒。……发行白鹿皮币和白金币,减轻法定钱币重量,实行货币贬值。……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生产和销售……实行算缗……就是按缗计算税额的征税办法……平准就是政府在京师和各商业城市进行商品买卖……
——《经济奇才桑弘羊》
(1)材料一中的“大事”指什么?由此可见,桑弘羊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归纳桑弘羊改革的主要内容。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他改革的根本着眼点是什么?
答案:(1)指与匈奴的战争。直接目的:解决财政危机。
(2)内容:让灾民迁居垦荒;国家统一铸造、发行货币,实行通货膨胀;实行盐铁等官营;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各种物产的运输和销售,统一物价;对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重税等。(答出3点即可)根本着眼点:不仅限于解决财政困难,而且立足于巩固整个封建制度。
3. [2014·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80年代英国改革简表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1875年出台第一部《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据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二 日本1871年明治政府派使节团考察西方。实地接触西方世界后,对成员们的思想引起了巨大的冲击,使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正如随行的福田德兰所说的,在西方文明面前,他们“简直像乡下姑娘来到了上野火车站,看到行走着的时髦女郎时,愈觉得自己土里土气,恨不得钻进地洞里去”。大久保利通也发出了“深感我们不适应这个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