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乡二元结构一个内源性发展的悖论-上海城市管理杂志.doc
编样稿:6568字
PAGE
PAGE 5
城乡关系:一个内源性发展的悖论
文: 张文明 华师大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副教授 社会学博士
长久以来,对城乡关系研究的焦点往往局限在城市发展如何辐射(另称反哺)乡村和乡村如何快速发展而实现城市化这两个相对单一的视角探讨城乡间的非均衡发展问题。而从城乡间发展动力的视角讨论城乡二元结构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本文试图从内源性发展本文的部分观点基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一般项目《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内发发展主义视角下的上海农村》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大都市近郊农村的在地城市化与农村市民社会的形成——以上海和东京为例》的调查资料。
的视角对城乡二元结构形成中的市场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本文??为,城乡的二元结构之所以形成,城乡市场结构差异的障碍作用是非常大的因素。
多元论视角下的城乡关系
(一)城市辐射效应的障碍因素
R·罗西在社会科学词典中采用一种综合观点给城市化下定义:①是城市中心对农村腹地影响的传播过程;②是全社会人口逐步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③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每个集中点的扩大;④是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的提高过程,它既包括人口非农业活动在城市环境中规模不同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型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的推进过程,还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前两者是可见的、物化了的或实体性的城市化过程,后者是抽象的、意识或精神上的城市化过程。也可以说,前两者是城市化的数量过程,后者是城市化的质量过程。”王放:《论中国城市化》,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999(5).
按照这一观点,城市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区域扩张的过程,在这种扩张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实际上必然走向一种融合。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的实际情况与西方存在显著的不同,在我国目前的现代城市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比较严重。“我国的二元结构被人为阻隔,导致了农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组合基本只能在农村进行,伴随着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国民经济二元结构映射到农村,形成了经济史上相当独特的现象—国民经济的双重二元结构”夏振坤,试论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性和层次性(J),中国农村经济,1988(7)。
而这正是城市化过程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农村城市化的障碍因素
为了化解以上矛盾,有学者提出了“二元城镇化战略”理论。所谓“二元城镇化战略”是指在广大落后的农村地域,加快工业化的步伐,通过传统农业向大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发展过渡,加快农村城镇化;而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化地区,实行以城市圈为中心的提高内涵为主的城市化战略(辜胜阻,1995;宁登,1997)。这一战略的提出受到“二元结构论”的深刻影响,即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二元城市化战略的依据。而在同一时期,有学者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对这一依据—“二元结构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中国经济三元结构论”的新观点(李克强,1991),即“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工业部门,既不同于现代工业部门,又有别于传统农业部门,成为介于两者之间的新兴部门”,从而“使国民经济呈现出了传统农业、乡村工业和现代工业三大系统并存的三元结构的新局面”。但是,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日益发展,可以看到这两种战略中提出的“农村产业·工业模式”显然无法成为乡村社会城市化的推动力,并且乡村工业的发展也并不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必然后果,相反这种“中间地带”的经济结构形式恰恰成为了城乡一体化的阻碍因素。
(三)城乡发展关系的动力因素分析
针对“农村工业模式”如何可能的问题,有学者提出了“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动力机制理论来诠释这种“第三条道路”的问题。“自下而上型”的动力机制来源于“从外围突破入手、以外围促内核的经济改革模式在暂时(或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保留传统体制和不破坏正常社会经济秩序的前提下,在传统体制覆盖网的外围或边缘出现的一些新的制度创新”,即导致乡镇企业发展、劳动力转化和小城镇建设等自下而上城市化实质内容的因素和条件。具体来看,主要包括:政策、资金、地方政府的作用、农民群体和区外力量等(崔功豪,马润潮,1999)。“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制度安排,从“最初”开始就是一种内生(内源性成长)过程,在城乡差别势差十分显著的条件下,基于广大农民对城市生活和城市文明的强烈向往。与自下而上城市化有关的“最初”几项改革措施,也是政府或上层决策集体对中国当时社会经济的内在矛盾和社会变革要求的一种反映。最明显的实例是,中国“最初”的第一项改革措施即在农村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26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docx VIP
- 施工现场车辆安全教育.pptx VIP
- 给排水系统学习培训ppt课件.pptx VIP
- 2025北京市十八里店乡人民政府城市协管员招聘2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输血科管理制度、程序性文件、SOP文件.docx VIP
- 05J909_工程做法_建筑专业图集.docx VIP
- 2021海绵城市设施通用图集.docx VIP
-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3百合花》优质课(29张PPT)课件.pptx VIP
- 钢丝帘线压延机生产线(中文参考).doc VIP
- 2025年福建省福州市辅警协警笔试笔试预测试题(含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