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医生:我在美国当医生体会.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华裔医生:我在美国当医生体会

华裔医生:我在美国当医生的体会 虽然中美两国的医疗体制各有千秋,但不少人也很想了解美国这个世界巨头的医疗到底如何,美国的医生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工作,他们是怎么给患者看病的。一名华裔医生分享了他在美国当医生的感受。 我叫“秀实”,爸爸当年为我起名的时候,显然没有预见到有一天我会在美国当医生。“秀实”这个名字用英语说,听起来极像日本“寿司”。这让我有点尴尬,美国人却觉得很酷。 我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现附属于吉林大学)六年制英语医学专业,之后到北京阜外医院麻醉科工作,期间也在阜外心脏内科轮转了一年。3年后,我来美国念研究生。在哈佛读完博士后,我通过了美国医生执照考试,现在在美国洛杉矶圣盖博地区做心脏内科医生(兼顾心脏影像学)。来美7年后,我重拾本行,一转眼已经是第13个年头。 圣盖博地区是巴顿将军的故乡,华??人口比例相当高。当地的华人社区是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之一,我们接诊的病人中40%是华人。 我服务于6家医院,这在中国目前是很难做到的。在美国,医生和医院是平行关系。医生不是医院的雇员,而是跟着患者走,医院则想办法吸引我们带病人过去做手术和住院治疗。我所在的团队里有7名心脏科医生,设有4个诊所。不包括住院病人,我们诊所一周接诊近800人。这800人当中包括来做检查的病人,例如心脏超声、血管超声、运动负荷试验、核医学检查、动态心电图等。 我每周出两天(其中两个半天)门诊,剩下的两个半天和两个全天要做手术。每天都要对住院病人进行查房会诊,工作强度大,节奏快。作为私人执业者,我们不需要带教住院医和专科训练医生,但是大事小情就得事必躬亲。在美国,百姓就医不迷信大医院,99%的医疗需求都是就近解决。除了换心脏,心血管方面其他问题都可以在我们这得到治疗。 美国医院没有门诊,只设急诊,处理需要立即救治的病人。急诊医生稳定病情后,病人多数回家,一周内去看家庭医生,少数严重的收治入院。病人回家后,由家庭医生负责。如果不舒服,病人不需要自己判断要去看哪一科的医生,家庭医生会做推荐和转诊,比如心悸气短、胸痛就来看心脏专科。一个好家庭医生的作用说再大也不为过。 因为不设门诊,美国的医院里总是安安静静的。美国人平时看病都在医生的诊所,采用预约制,也有小量临时无需预约的看诊名额。这种制度造就了另一种形式的“看病难”——有可能预约到的看病时间要等到一个月之后。新病人常常会担心,等待就诊这么长时间,真要真不舒服怎么办。作为医生,我们尽力让病人获得全天候的关心。比如,我们告诉病人有问题可以随时打电话,医生会通过电话答疑;药吃完了,护士就会帮患者把药续上。当然,即使有了这些解决办法,诊所仍然要尽力缩短患者预约后的等待时间。 今年8月,我回北京。看到阜外医院挂号厅的人山人海时,我想,来挂号的一定不是病人本人,否则盛夏里如此拥挤,心脏病就算稳定了也会复发。 记得2010年我回国的时候,正好赶上了姑姑胸痛,去的是一家省会城市的小医院检查身体。我目睹了她的就医经历。挂号并不难,医生没有多问病史,听病人主诉胸痛后就让去检查。经过上上下下地缴费、抽血、做心电图之后,姑姑终于再次坐在医生面前。病人被告知心电图诊断心肌缺血,建议住院输液通血管。还好我在场,坚持说没有看见心肌缺血,姑姑才幸免住院。看诊结束后,我总觉得这病看得不明不白的。于是我为她解释每项检查都查了什么,结果如何,应该用什么药,注意什么,详细说完也不过5到10分钟。而这几分钟,或许就是就医过程中的“最后一公里”吧。 美国医生和病人之间有种“拥有感”——你是我的病人,我是你的医生,这是一种长期合作关系。医生再高明,药再好,病人这个主体不配合也不行。所以作为医生,我们不仅为病人推荐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还会解答为什么建议手术,什么时候是最好时机,手术的好处和危险,不做有何后果,手术是怎么做的,病人会有怎样的体验,术后恢复预期,诸如此类。每一次看诊,双方满意了才算完,医患之间建立了信任,病人也因此能更好地听取医生意见,遵循医嘱。这种关系能让病人及时防病治病,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医患沟通时,懂得倾听的医生可以让整个治疗过程事半功倍。医生这个职业像侦探,从蛛丝马迹中探知病情,而病史就是一扇门,聪明的大夫可以从病人神态和肢体语言中找到开门的钥匙。 可惜现在很多医生没有耐心去听。其实了解详细的病史并不花费太多时间,关键是要学会提问和倾听。举一个例子,今年89岁的英国著名编舞师吉莉安·林恩小时候坐不住,被学校当作问题少年,按现在的诊断就是有多动症。学校老师意见一箩筐,她妈妈没有办法,只能求助心理医生。医生听完妈妈的诉说和抱怨,没有说话,请妈妈出去,打开桌上的收音机,孩子立刻翩翩起舞。之后,医生请妈妈进来说:“你的女儿什么毛病也没有,她是个天生的舞者,送她去学舞蹈吧。”后来,吉莉安先是成了皇家芭蕾的明星演员,后来成了著名编舞师,并受封女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