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扬州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九课扬州慢

第九课 扬州慢 姜夔 第一课时 我的学习目标: 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 2、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写作手法。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我的学习过程 一、生活引入 1、每课一诵(5分) 背诵苏轼的《新城道中(其一)》。 2、“桂林山水甲天下”,那么古代以“富庶甲天下”的名城是哪里?(10分) 二、基本功训练 1、知识点学习 (1)小序中点明了怎样的感情基调?(10分) (2)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10分) (3)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10分) 2、知识点演练 “空城”?之“空”?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关的诗句。(10分) 三、题型训练 1、选择题(8分) (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夜雪初霁 霁:天由雪转晴 B、荠麦弥望 弥望:眇茫 C、予怀怆然 怆然:悲伤的样子 D、因自度此曲 度:创作 (2)下列诗句中用了拟人手法的一句是( ) A、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B、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C、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D、波心荡,冷月无声 2、简答题(12分) 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眼前的扬州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四、学以致用 1、举一反三(10分)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和?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我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10分) 用虚实结合的写法描绘家乡。 3、每课一测(5分) 背诵姜夔的《扬州慢》。 附:答案和解析 一、2、扬州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地处江苏中部,有2500多年的建成史,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以及美丽风光,牵动了许多诗人的情怀和游兴。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的《扬州慢》。 二、1、(1)点明感情基调: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对国家昔盛今衰的悲切伤感之情。 (2)“空城”——破败荒凉。 (3)“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等。昔日扬州繁华热闹特点。 2、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三、1、(1)B(如果你选A,说明你已经懂得了,只是对“霁”在句中意思不够明确。如果你选C,说明是你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清楚“怆然”的意思,只是题目要求找出有误的你可能忽略了。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度”的意思你也清楚了,只是可能还是忽略了题目要求。因为B中“弥望”是“满眼”之意,所以正确答案是B。如果你一开始就选B,那么恭喜你。) (2)A(如果你选B,说明你已经懂得了,只是对“清角吹寒”在句中不是拟人不够明确。如果你选C,说明是你已经掌握了解题方法,只是这一句是表现人的“吃惊”你可能忽略了。如果你选D,可以看出你也清楚了“冷月”,只是可能还是对拟人不很明确。因为A中“废池乔木”有了人的情感,所以正确答案是A。如果你一开始就选A,那么恭喜你。) 2、昔日的扬州:虚写。眼前的扬州:实写。一虚一实,虚实相生,这是本词的写作特点。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四、1、拟人。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增强了表达效果。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