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目的与要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裂体细胞的概念;DIC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功能代谢变化。 熟悉: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熟悉“3P”试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 了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1. 正常机体是怎样维持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 2. 血管内皮细胞在维持凝血与抗凝血平衡过程中 有何作用? 3. 什么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它是怎样发生的? 4.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会造成哪些影响? 5. 几个重要概念:DIC, MAHA, Schistocyte, FDP ,3P试验, D-dimer;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 典型病例;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Normal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homeostasis ;三个阶段: 1 .因子FX激活成FXa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2.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 (凝血酶的形成) 3 .纤维蛋白原(Fbg) 转变成纤维蛋白(Fbn) (纤维蛋白的形成); 凝血酶原 激活物形成;1. 外源性凝血途径 (1) 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 (2) VII因子的激活 组织因子 , VIIa, Ca2+ (3) 传统通路(classical pathway)(直接) 选择通路 (alternative pathway) (IXa ) ;Ⅸ;;Ⅻ;图9-1 凝血瀑布反应过程 ;二、抗 凝 血 系 统;蛋白C(protein C, PC) 肝脏合成,以酶原形式存在 经凝血酶作用而被有限水解后即具有活性 活性蛋白C(APC)与蛋白S,使凝血因子Va,VIIIa失活; 限制Xa与pt结合; 促t-PA,u-PA释放,促纤溶. 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使凝血酶由促凝转向抗凝.;;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由VEC产生,主要作用抑制Xa、VIIa 肝素 肥大细胞产生,增强AT-Ⅲ,HC-Ⅱ活性,促TFPI释放;三、纤 溶 系 统;正常的纤溶过程(二个阶段);四、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图9-2 血管内皮细胞及体液抗凝系统对血液凝固过程的调节 ; (二)分子网络调节 1. 正反馈调节 内外凝血途径的相互激活(Ⅻf) Ⅱa?Ⅴ、Ⅷ、Ⅸ、Ⅹ、ⅩⅢ;;FDP的??用: 抑制凝血酶 抑制血小板 X,Y片段与纤维蛋白单体形成可溶性复合物(3P)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研究历史] 19世纪,脑组织提取物静脉注射 1886年Woold Bridge组织提取物iv,血液高凝状态,后转为低凝状态 五十年代,Schneider提出了去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性血栓与DIC的关系 六十年代,Hardway提出DIC的概念 ; 概念(Concept)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 大量促凝物质入血,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 凝血酶增加,引起血管内微血栓形成(高凝状态);同时又因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或继发纤溶亢进(低凝状态), 使机体止凝血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出血, 贫血,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概念;DIC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二、病因学 (Etiology);病因类型 主要原发病或病理过程 ;; DIC的诱因;凝血; 三、DIC的发生机制; 一、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Ⅲ 因 子,为跨膜糖蛋白,体内分布广,脑、肺、子宫等丰富,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可恒定表达,而内皮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受刺激后才表达,启动外凝血途经, 可提高Ⅶ因子活性4万倍。 ; 二、VEC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1.释放TF,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三、血细胞损伤;白细胞大量破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激活后能释放TF。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TF样物质; 内毒素引起肾DIC; 3. 血小板的激活(pt active) (1) 激活因子:内毒素, Ag-Ab, 颗粒物, 凝血酶,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