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资料.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舆论学资料 舆论学的概念 舆论的起源: 1.表示舆论的成语:众说纷纭、众口一词、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噤若寒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路以目 ※ 众:大众、群众、公众、※口:公开表达、※一:统一性、一致性、※词:意见 2.中文“舆论”一词溯源 舆论→舆人之论 “舆人为车”——《周礼·考工记》 为什么叫“舆”论 ? 地位(皂隶之间) 位置(主人身边) 作用(舆人之谋) “晋侯围曹,门焉,多死。曹人尸诸城上。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谋曰‘称:舍于墓!’师迁焉。曹人凶惧,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凶而攻之。三月丙午,入曹。” 舆论的概念 1.舆论是群众就他们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公开表达出来的意见综合。(《美利坚百科全书》) 2.舆论“不仅仅是各种意见的总合,而且是在广泛的知???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比较和对比一些意见的一种连续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种声音、一个世界》) 3.舆论是社会生活中经济政治地位基本接近的人们或社会集团对某一事态大体相近的看法。(甘惜分) 4.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知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意见。(刘建明) 5.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 (三)舆论的要素 1.陈力丹八要素说 2.喻国明的三要素说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主体】:公众 【舆论的客体】: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现象、问题 【舆论的客体】:问题 【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 【舆论的存在形式】:意见 【舆论的数量】 【舆论的强烈程度】 【舆论的持续性(存在时间)】 【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 【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 舆论的主体:公众 1.相近概念辨析 群体——group 群集——crowd 大众——mass(mass media) 受众——audience 群众—— 公众——public(public opinion )公众—— 共同点: ※他们有共同面临的议题; ※他们对如何处理这个议题有争议; ※他们就议题之解决展开讨论,提出一些观点、意见、原则和建议,希望为改变现状而努力。 这种讨论是相对理性的,是舆论形成的核心。 主体的特性: (1)舆论主体的规定性(2)问题的相关性(3)社会成员的主体性 4.公众分类(许静p3) (1)单一话题公众:话题引发,临时聚合。(网络围观) (2)组织公众:共同利益,统一领导。 (3)意识形态公众:共同信仰。 舆论的客体: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特性:公共性、冲突性和反常性、现实性 问题与舆论的发生机制: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适应→不适应→适应 舆论的单位(表现形式):意见 1.意见的特性:(1)集合性(2)表层性 2.社会心理的三个层次:狭义、广义的舆论 ※狭义:表层性的意见形态。 ※广义:规模公众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七)舆论的层次 ※【潜舆论】 1.潜舆论是低水平的舆论或处于形成时期的舆论,是公众一致的内心活动,尚处于一种社会情绪状态。 2.没有公开发表的信念。 3.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 ※【显舆论】 1显舆论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 2.显舆论工具性能:从众行为、自我表现、自我防卫 3.潜舆论与显舆论有何异同 同:都是一种态度、评价或判断。 异:a,潜舆论真,显舆论可能假。b,潜舆论不受制约,显舆论受制约。 ※【行为舆论】 行为舆论是以行为的方式表达的舆论。通常还会夹带着语言和文字的意见表达,是一种综合性舆论。 相近概念辨析 1.舆论与民意? “民意”一词的最早出现:“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庄子) (1)是否公开:舆论必须是公开表达的社会意见;民意则是存在于民众心中的关于社会事务的想法、意见、愿望和评价,其存在不以公开表达为前提。 (2)可否压制:舆论是可以压制的,甚至可以使舆论在短时期内“消失”;民意是不可以被压制的,更不可能被“消灭”,因为民意存在于民众心中。 (3)可否诱导(引导):舆论有可能受到错误的诱导,成为不真实的舆论;民意永远不会被欺骗,也永远不会是无理的和错误的。 2.舆论与舆情? (1)在主体方面有差异。舆情的主体是民众,不存在官方舆情之说;而舆论的主体,既可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