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細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性粒細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定义及危害 肿瘤病人感染风险分级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 发热: 单次口温≥38.3℃或≥38℃超过1小时 中性粒细胞缺乏: <500/mcL 或 <1,000/mcL并预计在48小时下降至≤500/mcL;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血液科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粒缺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特点;粒缺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粒缺患者;Adap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Kollef MH et al. Chest 1999;115:462-474.;不充分的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定义及危害 肿瘤病人感染风险度分级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肿瘤患者感染风险 ;高危 异基因HSCT 急性白血病 诱导 巩固 阿仑单抗(CAMPATH)治疗 大剂量皮质激素治疗GVHD 预计中性粒细胞减少大于10天 ;肿瘤患者感染的易患因素;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定义及危害 肿瘤病人感染风险分级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处理;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始评价;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期评价;血培养×2次(每次2瓶,每瓶至少10ml) 尿培养(有症状时) 特殊部位培养: 腹泻(难辨梭状芽胞菌,肠道病原菌检测) 皮肤(穿刺/活检皮肤病变或伤口) 血管穿刺处皮肤(有炎症时,常规/真菌/分枝杆菌) 病毒培养: 粘膜或皮肤疮疹/溃疡病变 鼻咽部呼吸道病毒(有症状,特别是季节性爆发期间);经验性治疗选择应基于: 感染风险评估 潜在的感染病原菌 感染部位 当地抗生素敏感性方式 有无器官功能不全/药物过敏 既往的抗生素治疗史;高危(以下任一因子): 住院期间发热 明显的医学合并症或临床不稳定 预计严重粒细胞减少延长:≤100/mcL及≥7天 肝功不全(转氨酶>正常值5倍) 肾功不全(肌酐清除率<30mL/分) 未控制/进展性肿瘤 临床表现为肺炎或其它复杂感染 使用阿仑单抗 3-4级粘膜炎 MASCC风险指数小于21;感染风险评估;特征 分值 疾病负荷 无或轻微症状 5 中度症状 3 无低血压 5 无COPD 4 实体瘤或血液肿瘤既往无真菌感染 4 无脱水 3 门诊病人 3 年龄<60岁 2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常见病原菌;静脉单药治疗(选择其一):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级) 美罗培南(1级)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级) 头孢吡肟(1级) 头孢他啶(2B级) ;NCCN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经验性治疗;Imipenem monotherapy for fever and neutropenia in cancer patients;A Randomized, Open-Label, Multicenter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iperacillin-Tazobactam and Cefepime for the Empirical Treatment of Febrile Neutropenic Episodes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Clinical experience with single agent and combination regimens in the management of infection in the febrile neutropenic patient.;2010 IDSA指南;抗细菌药;抗细菌药;特殊部位评价;特殊部位评价;特殊部位评价;经验性治疗后随访;3-5天内评价对经验治疗的反应;感染部位及病原菌 治疗持续时间 皮肤/软组织 7-14天 血源感染(无并发症) 革兰氏阴性菌 10-14天 革兰氏阳性菌 7-14天 金葡菌 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 2周 酵母菌 第一次血培养阴性后≥2周 ;感染治疗持续时间建议(续);3-5天内评价对经验治疗的反应; 经验性抗生素治疗≥4天仍发热者,考虑具有抗霉菌活性的抗真菌治疗。 对威胁生命的难治性细菌或真菌感染,考虑粒细胞输注(2B级) 治疗持续时间依赖于临床过程﹑中性粒细胞恢复情况﹑药物毒性及感染科专家的意见;抗真菌药;抗真菌药;抗真菌药;治疗有反应的病人不明原因发热的处理;正确使用万古霉素和其它抗G+药物; 如果未鉴别出耐药G

文档评论(0)

12345543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