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与乔伊斯两位文学大师的交集.docVIP

贝克特与乔伊斯两位文学大师的交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贝克特与乔伊斯两位文学大师的交集.doc

PAGE  PAGE 9 贝克特与乔伊斯两位文学大师的交集   今年是20世纪著名的爱尔兰裔法国作家塞缪尔?贝克特诞生110周年。贝克特与爱尔兰文学巨匠乔伊斯长达13年的交往,构成了20世纪令人难忘的交响曲。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与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鼻祖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之间的友谊和交往时间跨度长,从192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乔伊斯1941年离世。在长达13年的岁月里,贝克特一直把比他年长24岁的乔伊斯当做自己文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最尊敬、影响最大的导师。 塞缪尔?贝克特   1928年的秋天,对贝克特来说,他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当时客居法国巴黎的20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最初两人之间的关系是教授和助手,贝克特非常喜欢读《尤利西斯》,喜欢跟朋友讨论该小说;乔伊斯也极其欣赏贝克特的才能,甚至在创作《芬尼根的守灵夜》时,会把从贝克特那里了解到的有关都柏林的事件以及贝克特的私人生活经历,甚至贝克特的个人谈话写入书中。   乔伊斯是贝克特的生活导师,通过乔伊斯这位父亲般的长者,贝克特了解了巴黎社交圈子的多变和复杂。在生活小节上,贝克特刻意处处模仿乔伊斯的行为举止,包括吸烟的习惯,喝同一个牌子的酒,看书时把书凑到眼前,甚至为了模仿乔伊斯的小脚,贝克特特意穿小号的鞋。虽然都客居法国巴黎,但两人都十分热爱家庭,视家人为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也珍视友情,帮助朋友会倾尽全力、无私解囊。两人都是罗曼语专家,在大学里学习过法语和意大利语,并且对一切神秘的知识感兴趣。他们都对自己的祖国无限热爱,把自己看做是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生活的爱尔兰人,渴望自己的作品获得爱尔兰民众和官方的认可。   贝克特曾一度是乔伊斯的秘书,他为视力不好的乔伊斯读了大量文学批评和哲学作品,记录乔伊斯的口述,甚至照料他的全家。乔伊斯的女儿露西亚很迷恋贝克特,乔伊斯希望自己的女儿与贝克特发展爱情,可是贝克特只把露西亚视作一般的朋友,为此两人的关系还一度中止。1932年,贝克特根据乔伊斯的名字巧写了一首藏头诗,乔伊斯很高兴,又重新接收贝克特加入他的圈子。1940年,为了躲避“二战”和纳粹,乔伊斯回到瑞士的苏黎世直至第二年去世,而贝克特选择留在法国直到战争结束。   除了两人在生活中的交集,乔伊斯对贝克特的文学创作特别是早期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乔贝关系”的探讨莫衷一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观点认为,“乔伊斯的成就迫使贝克特向与之对应的多种选择发展”,也就是说他们并不认为贝克特真正继承了乔伊斯的创作思想与技巧。第二种观点称,贝克特无法追随乔伊斯,相反他解构了这条路;然而这却产生了一种“奇怪悖论”,即他越想将自己与乔伊斯分开,就越贴近乔伊斯的写作。两人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许多同样的东西,都柏林、文化背景、讽刺、人性等。还有学者认为两人的关系比较复杂,不仅存在争辩、对立,还有互补与合作。然而,无论哪一种说法更为准确,都不妨碍我们去探寻乔伊斯的创作精神、作品笔法对贝克特早期作品所产生的影响。后来,随着贝克特创作经验的丰富和个人思想的发展,尤其是经历了模仿乔伊斯风格遭遇失败后,他开始意识到两人风格的不同,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文风,并凭借对荒诞派戏剧的独特贡献最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两位有着24岁年龄差距的大作家不仅成就了一番令人称道的友谊,而且在文学创作方面存在许多共同点,这与他们相似的出身、文化背景、兴趣爱好以及长期旅居巴黎的生活交集等方面密切相关。   首先,来自祖国的影响无时不在。两人都出生于都柏林的资产阶级家庭,后奔赴欧洲寻找新的生活和创作源泉。1912年,乔伊斯的书籍遭到都柏林出版商的抵制和焚毁,同样,贝克特也不堪忍受爱尔兰狭隘文化和宗教传统的束缚。为摆脱爱尔兰当局严苛的书刊审查,打破僵硬死板传统的束缚,他们选择离开自己深爱的祖国爱尔兰,来到文化氛围相对宽松自由、文化气息浓厚的巴黎。他们身在异乡,内心却从未忘记自己的故乡,对爱尔兰怀有深厚的情感,都柏林成为他们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故事背景。当有人问乔伊斯为什么不回爱尔兰时,这位大作家的回答是:“我离开过吗?”第一次在巴黎见到年轻的贝克特时,乔伊斯便向他打听关于都柏林的消息。许多学者认为,两位作家对祖国的这种矛盾情结促成了两人的友谊,同时两人都希望推翻爱尔兰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因而积极投身于欧洲大陆的现代主义文学和实验文学,期盼改革传统文学。   无疑,乔伊斯作为一位长者和那个时代伟大的作家之一,成为贝克特在文学生涯中学习、借鉴的榜样。乔伊斯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对文学创作的奉献精神使贝克特终生受益。在漫长的文学生涯中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