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云 听从发自内心的声音写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锦云 听从发自内心的声音写戏.doc

PAGE  PAGE 8 锦云 听从发自内心的声音写戏   河北保定雄县,号称“梆子窝”。从一百多年前至今,河北梆子仍特别盛行。这里就是锦云的故乡。他出生在一个非常闭塞的小村庄,从小过着河里摸鱼、地里捡柴的日子。自14岁离开家乡来到北京上中学之前,他没看过电影,没听过话剧,甚至找不到一本现代小说。   村里有个梆子小科班,请了一个文武老生教小孩子唱戏。统共四五十出戏,锦云翻来覆去地看,不仅能背下来唱词,台上的一招一式,至今仍历历在目。“这可以称为我人生文化艺术的底色,所以从小喜欢戏。”带着这个积淀,他进了城。   1982年到北京人艺任编剧,1992年接替于是之任人艺第一副院长,1997年继曹禺大师之后任人艺的第二任院长,至2003年退休,并曾担任中国剧协副主席,锦云先后创作了《狗儿爷涅??》、《阮玲玉》、《风月无边》等经典剧目,其中《狗儿爷涅??》更是成为人艺“压箱底”的保留剧目。   “我们见过什么叫真正的‘大师’”   锦云曾就读的北京十四中,在宣武门外,离老天桥很近。由于常去,他对评书、相声及各样杂耍儿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人大附中高中毕业后,1958年锦云考入了北大中文系。   当时北大提倡老先生给低年级的新生上专业课,“我们这一代非常幸运,入学赶上了那一批老先生任教,亲身感受了他们的风范,我们见过什么叫真正的‘大师’,不是像某些电视上的那样。”77岁的锦云思维敏捷,以特有的大嗓门向记者如数家珍。   王瑶先生是锦云非常崇拜的一位老师,受其影响甚深。王先生上课向来是西服革履,他毕业于清华,显得对曹禺情有独钟。王先生课上讲《雷雨》,锦云就课下把《雷雨》还原为提纲和一场场的戏,“仿佛把一个钟表拆散了,再重新组装起来”。如此这般认真地琢磨过。在1988年入学北大三十周年纪念宴会上,再度重逢的锦云给王先生敬酒,王瑶先生站起身来就说了一句话:“《狗儿爷涅??》‘站’住了。”这句话对锦云不异于无上的奖赏,使他感怀至今。《狗儿爷涅??》于1988年再度上演,王先生年事已高,锦云不便请先生进剧场观看,不料先生次年去世,成为永久的遗憾。   北大的老先生们各有风度,从他们身上,锦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脉络。   游国恩先生讲《楚辞》,不带任何文字资料,仅凭记忆将大段的引文写在黑板上;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一身中式打扮,和学生交流十分平易谦和;吴组缃先生的备课讲稿以活页形式装在一个大信封里,冬天上课时,吴先生从呢子大衣里掏出信封取出稿纸,旁征博引地讲明清小说。   东方文学是季羡林先生授课,他总是穿着一身洗褪了色的蓝布中山服;西方文学由冯至先生主讲;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课令锦云至今难忘,先生时不时用手摸一下雪白的头发,远远地望去,感觉如同一尊雕像。朱先生上了一学期的课,锦云印象最深的是两句话,“东方的美是线条,西方的美是团块”。这些先生都是当时最顶尖的学者。   北大的文艺社团非常活跃,锦云先后参加了曲艺队、京剧队、话剧队。话剧队排演《红旗谱》,他扮演朱老忠。他把北大关于戏剧方面的藏书和刊物,基本借全,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北大图书馆馆长是梁启超之女梁思庄,大家闺秀文质彬彬,亲自为学生们取书。   百年北大,底蕴深厚。当年的老先生们都是这样的做派,令人无限感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过四十尚学艺”   锦云那届中文系的学生是为北京市教育局代培的,入学时他们并不知情。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昌平一所中学教书,教了一个学期语文后,就下乡搞“四清”。不成想,运动结束后被留在了公社,任基层干部,“与山区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一个炕上睡觉。”八年后,去县里搞群众文化工作又七年,最后调任市委宣传部三年。这一晃就是十九年。   在此期间,锦云有几篇小说得奖,特别是《笨人王老大》(合作)获了全国奖,一时间在文坛崭露头角。北京人艺寻找编剧求贤若渴,找上门来。此时的锦云,已经四十四岁了。人们常说“人过四十不学艺”,但是“因为过去戏剧的种子埋得太深太深,时时‘发酵’,好不容易给我这么一个机会,不想放弃”。   先是于是之先生约来谈话,随后副院长夏淳亲自面试。1982年,锦云开始了人艺十年编剧的生涯。“人艺的创作环境非常宽松,老艺术家们是真懂戏。感谢人艺成就了我,《狗儿爷涅??》只能诞生在这里!”   最初,锦云把《狗儿爷涅??》的故事告诉于是之,他听后非常兴奋,“你写吧,这可能是个大作品!”   锦云立即全身心投入到这部戏的创作中。和于是之谈戏,总是喝泡着枸杞子的二锅头就碟小菜。当时正值夏天,房间里别说空调,连电扇也没有,这二位便“光着膀子,汗流浃背。”而和精通英语的英若诚聊本子,“就是干喝威士忌,那时才知道喝洋酒不兴下酒菜。”   《狗儿爷涅??》的人物原型都是锦云的亲戚,为了各自的追求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