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华中科技大学房屋建筑学实习报告
《房屋建筑学认识实习报告》
班级:土木1203班
姓名:
学号:
一、实习地点介绍
汉口沿江大道:沿江大道(武汉)是汉口沿长江一条全长10.46公里的交通干道,西南起长江、汉水交汇处的大兴路,向东北直到六合沟省石油仓库。沿江大道最早修筑的是从江汉关以下的五国租界的部分,汉口英租界到汉口日租界,沿江均立有铁栏杆,种植了树木花草,还设置了不少座椅。
1929年10月16日-1930年5月23日,汉口特别市政府从江汉关至民生路招商局一段修筑沿江马路。拆迁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洋行的房屋、仓库。接着又从招商局门口延至周家巷,至7月7日竣工。此段全为沥青路,长580米,宽40米。 到1931年6—7月大水之前,沿江马路通至民权路,1932年再通到打扣巷,1937年10月通至集稼嘴,竣工。
五国租界:在近代,随着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深,武汉也为帝国主义所垂涎。根据中英《天津条约》,汉口于1861年被强辟为对外开放的商埠,同年设海关于汉口,名江汉关,负责督理华洋交涉事务和稽查来往船只及进出口货物、监督税务。1861~1898年,英、德、俄、法、日相继在汉口建立租界(即“五国租界区”);同时,英、美、俄、法、日、德、意、比、丹、荷等国还设立了领事馆,将汉口沿江一带大片土地建成“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华中地区的基地。
二、实习内容
本次实习从江汉关建筑出发,沿沿江大道观赏了五国租界的不同类型的建筑。五国租界依次为:英租界、俄租界、法租界、德租界、日租界。这些租界于不同时间建设,所以在建筑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
1.英租界:英租界现存建筑,长江武汉航道工程局,沿江大道140号。属文艺复兴式建筑,建于1937年。系四层砖混结构,建筑用柱式组织整个立面,开间有活泼的节奏变化,下部用拱券组成图案,比例和谐,色彩亮丽,细节精致,开间整齐,风格雄健而略显庄重。 长江武汉航道工局
2.俄租界:东方汇理银行汉口分行,位于沿江大道121号。属巴洛克式建筑,1901年始 建,1902年建成。2层砖木结构,建筑立面采用晚期艺复兴三段式构图,揉合巴洛克式装饰手法,柱式、山花造型独特,是欧洲传统清水红砖工艺建筑珍品。
东
方
汇
理
银
行
3.法租界:德明饭店,位于汉口胜利街245号,现名江汉饭店。砖混结构,三层,1919年建,当时地址是“四民路185号”,法国商人沈保禄(也译圣保罗)投资兴建,法籍犹太人史德生夫妇设计,典型的法国式文艺复兴式风格。斗状深黑色铁皮屋顶是典型的法式风格,圆形的老虎窗如一只只张开的眼睛,花纹凸浮的墙面,朝街心凸出的门斗,雪白的凹槽爱奥尼立柱,卷草柱头如盛开的花,西南侧有室外长廊直通花园,旋转玻璃门通往富丽典雅的大厅,柳按木护墙板,深红色金丝线绣花地毯,法式大沙发,金光闪烁的水晶吊灯悬垂而下。饭店房间非常轩敞,卧室和起居室内外相隔,有凉台临街,装修设施一流,为当时汉口最高档的酒店。
江
汉
饭
店
4.德租界:汉口德国领事馆1895年建成,德国设计师韩贝(Hempel)设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沿江大道130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内。建筑为2层砖木结构,地下半层,门斗凸出,两边坡道可驶入汽车。建筑周边设有外券廊,外廊柱式为“多立克”柱式,外墙采用黄色水泥拉毛,红色小平瓦坡屋顶。屋顶四角各建有一个圆形穹顶角塔。屋顶中设有阁楼,阁楼四面开半圆形采光窗。在二层楼面与阁楼层之间设有一玻璃采光顶棚,使得室内空间轻盈通透,天花石雕花饰、楼梯木雕更显精美。
汉口德国领事馆
5.日租界:在参观过程中在日租界并没有看到多少日式建筑,其主要原因为,一是它是从原英租界边上搬到现址的,再就是武汉会战时国民党撤出武汉时炸掉了一批。
以上为不同租界的不同代表代表建筑,另外从不同时期看五国租界也表现先出很大的差异:
租界创立初期(1861-1898) :自1861年英租界设立并兴建领事馆开始,至1898年日本租界建立后,现租界范围及轮廓基本成形,租界内外交通及建 设已成规模。租界建立之初主要建设项目为使馆及相应配套建筑,随着列强资本进入,外资企业的厂房及洋行建筑大量增加,及至19世纪末,大批外资银行及洋行还有配套居住建筑也相应建设起来。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体现为殖民地“外廊式”和古典主义风格,“外廊式”是殖民者在到达中国之前为适应南亚及非洲等热带气候,在原先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四周附带外廊的2层~3层建筑。古典主义风格在汉口租界则多应用于洋行及银行建筑商。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