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3讲 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docVIP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3讲 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3讲 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选修《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PAGE  浙江省奉化中学校高中语文 第3讲 中国古代民俗(4课时)教案 苏教版《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2、了解古代的生活礼仪和社交礼仪 3、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教学内容: 民俗,主要指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被人们称为“不成文的习惯法”。是表现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历史传统和文化心态的重要因素。有很强的民族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变异性。各个时期民间风俗的变化,实际上就反映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民俗是时代的镜子,社会的窗口。透过民俗,能够反映历代人民的物质生活、心理状态和文化科学水平,反映各个民族的特点、性格;反映一个国家历史的变迁。深入了解中国的民俗文化,对于正确认识与评价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以及整个中国文化,都具有不可或缺少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源于并体现了原始崇拜、迷信禁忌,神话传奇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节日里还有宗教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成为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1、春节 又称“过年”,农历新年第一天, 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正月初一,古代亦称“元旦” “元日” “元辰” “元朔”“端日”。辛亥革命后公元历法在我国得到确定,就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历史上,古人常在这一天举行朝贺,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侯,祈求丰收,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传统习俗,元旦到元宵佳节都属于“春节”范围。 (1)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 (北方多在二十三) 祭灶神。俗称灶王爷。传说中灶神是天帝派驻人间的全权监察代表,除职掌灶火外还要观察人间的所作所为,每年腊月二十四上告天帝。每年的这一天要祭祀灶神,贴灶马,就是灶神画像,“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2)除夕 俗称大年,腊月三十。 古人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 “守岁”是除夕的重头戏,又称“熬年”。熬过年的人来年劳作有劲,不困不乏;可为长辈添寿。吃“团年饭”,阖家团坐守岁。老人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以祈来年避凶趋吉。 (3)贴门神和春联 鬼畏桃木,为驱恶辟邪,祈求一年好运,用桃木削两块木板写上能避凶纳福的偶像挂在门旁。汉代在门户上画鸡、悬苇、画神荼、郁垒二神像在桃板上,意在驱逐瘟疫恶鬼。后画唐朝大将秦琼和尉迟恭的图像。宋代演变为春联。以求吉利平安。 (4)拜年 传统习俗。正月初一辰时起,守岁的人便穿上礼服,家人依次向祖宗或神袛祝年禧,小辈向长辈拜年,然后出行拜年。辞旧迎新的形式,交流思想、联络感情的手段。 2、元宵节 农历第一个月元的十五日夜。又称元夕、元夜,也叫上元节。 上元本是道教的名称和节日,为道教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中上元天官的出生日。传说天官主管赐福。后天官与表官禄的员外郎和表长寿的南极仙翁合称“福禄寿”。 元宵节吃元宵。又称“汤圆”“汤团”,寓意阖家团圆、吉祥如意,给亲戚朋友送元宵祝福新一年幸福安康、百事圆满。 张灯、放烟花是元宵节最主要的节俗活动。放烟花表达避凶趋吉的心愿,增添喜庆的气氛。 节庆活动有猜灯谜、踩高跷、跑旱船、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打腰鼓等,突出元宵节“闹”的特点。 5、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情人节,又称“乞巧节”或“少女节”。传说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时刻,也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高超灵巧的纺织技艺的时机。每当七夕,民间有祭拜织女的习俗,汉代有搭建彩楼的习惯,称为“彩楼”、“乞巧楼”或“穿针楼”。 七夕节活动丰富多彩,主要有浮针度巧和穿针乞巧。 后少男加入,七夕节成为男女同乞,男乞文,女乞巧。 6、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秋季八月的中旬,故名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月圆象征团圆。又称“团圆节” 祭月和赏月是中秋节传统习俗。史书记载,周朝,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汉代开始赏月。宋代流入民间,成为群众性的传统节日。 7、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阳节”。《易经》称阳爻为九,所以九是阳数,九九相重,古人以次日为吉日,故称“重阳”,又称“重九节”。 重阳节有登高、食糕、饮酒、赏菊、插茱萸习俗。吃重阳糕、饮菊花酒,象征步步登高,百事皆高。为辟邪,还有插茱萸、佩茱萸囊的习惯,又称“茱萸节”。 20世纪80年代,重阳节又成为敬老节。 8、腊八节 历十二月初八,中国民间传统的“腊八节”,也是佛教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古书记载,在我国远古时代,十二月腊祭先祖百神,十二月又称为腊月。腊祭,是年终岁末猎取禽兽,以祭祀祖先,祈福求寿,避灾迎祥。用各种丰收的果实,供奉帮助他们庄稼茁壮成长、五谷丰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