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课堂作业 苏教版必修3.docVIP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课堂作业 苏教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课堂作业 苏教版必修3

PAGE  浙江省奉化中学高中语文 第4专题《谏太宗十思疏》课堂作业 苏教版必修3 一、基础检测 1.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 B.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C.简能而任之(精简)?????????????  D.宏兹九德(此) 2.加点的词词类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 A.乐盘游??????????????????? B.则思正身以黜恶 C.必固其根本?????????????D.何必劳神苦思 3.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B.高山仰止,景行不止。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4.下列加点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欲流之远者 之:到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而:却 C.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以:凭借  D.而况于明哲乎 于:比 二、能力提升 5.阅读下面的片断,回答问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必固其根本 根本:树根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即使 C.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这 D.克终者盖寡 克:能够 (2)对下列各句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  ④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 (5)下列对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这里的三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B.“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这里“以”和“而”在相对位置出现,意思是接近的,“却”的意思,都表示意思的转折。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这里的三个“则”用法相同,都是“(如果)……那么”的意思。 D.“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里的两个“而”,用法相同,都是表示意思的转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