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

201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选择题 1.(2014·北京·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  ) 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 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 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 [答案] B [解析] 《海国图志》是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写的,主要是介绍了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故选。 2.(2014·陕西西工大附中)晚清时期,部分官僚士大夫讲求“实学”,“经世致用”开始表现为“精于机器”“性喜制造”。这反映的思想观念是(  ) A.工商皆本 B.立宪改良 C.实业救国 D.师夷长技 [答案] D [解析] 材料“精于机器、性喜制造”是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体现了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这一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A项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主张;B、C两项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救国主张。故应选D。 3.(2014·嘉峪关押题卷)李鸿章晚年曾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既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茸,亦可支吾对付……。”这主要是说明其(  ) A.肯定了西方先进技术 B.主张开办洋务运动 C.对清朝统治失去信心 D.希望实行政治变革 [答案] C [解析] 李鸿章个人认为,自己虽尽力举办洋务,但终究是一场空,因为他所服务的、维持的只是一间“破屋”,徒有虚表,只是勉强维持。这说明李鸿章对自己所效忠的王朝已丧失信心。分析选项,A、B各项都不全面,应排除;C项符合题意;阶级立场决定李鸿章不可能“实行政治变革”,故D项亦不合题意。所以应选C。 4.(2014·天津·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中国人(  )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 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 D.关注西方科技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开始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的抵抗派;坚持“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中李鸿章所询问的正是当时西方的先进科技成就。故应选D。 5.(2014·安徽·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下图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答案] C [解析] 中国教育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A项;据图中数据比例,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有所下降,这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排除B项;直到1936年,自然科学所占课时比重没有超过20%,且缺乏人文教育方面的数据,故D项不正确;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上升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有关,C项正确。 6.(2014·海南·15)1900~1901年间,上海地区“言爱国者”,多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这一现象反映当时(  ) A.革命派尚未开展救亡运动 B.上海的社会风气相对保守 C.废除帝制成为社会的共识 D.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潮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尚不知革命为何物”说明当时革命思潮不占据主流,改良仍然是主流思潮,故D项正确。A项时间不符合;B项说法明显错误;“积极讨论光绪帝之存废问题”说明对改革和革命的意见不一,故C项错误。 7.(2014·嘉峪关)《笑林广记》记载古代一则笑话:有个官员到乡下去,问一个老农说:“近年来黎庶如何?”老农答道:“今年梨树挺好,只是虫吃了些。”旨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张是(  ) A.康有为的政治改良 B.孙中山的社会革命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 D.毛泽东的土地革命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文言文雕琢、陈腐、艰涩难懂,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靠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建设新文学。陈独秀发起的新文化运动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