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 新闻回顾   哈佛大学今年发布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在世界教育界引起波澜:1954年,哈佛人文学科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36%,但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跌至20%。美国学生选择人文艺术专业的兴趣越来越淡,其中一个逃避不开的原因,就是文学学位在快速变化的求职市场上的价值正遭受质疑。   从“春天”走向“严冬” 人文学科命运堪忧   30多年前,当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人文专业学子进入大学,人文学科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春天的时代。那时,人文学科和理工科一样,无论是在学校里指点江山、叱咤风云的气势,还是毕业后的就业分配去向,一点不逊理工专业,甚至在有些方面还让理工专业好生羡慕;那时,无论是社会的评价,还是民众的心理期许,人文学科皆处于社会相对重要的地位,没有边缘化的自我意识和被边缘化的心理落差,那是中国人文学科在当代的辉煌时代。   然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全面进入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时代后,科技兴国成为社会的主要价值选择,理工科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在高等学校里,人文学科生源整体素质下降,一大批有才华、素质高的学生,高考的首选是理工科专业;人文学科的毕业生,就业空间日渐狭小,社会地位急剧下降,物质待遇普遍偏低,发展前景不乐观。   在大学里,人文学科专业不断受到挤压,各种实用性的课程日益增多;虽然很多大学增设了人文学科专业,并开设了不少有关课程,从绝对数量上看比上世纪80年代增加很多,但多数是迫于素质教育的点缀,或为了一批原有教师的“饭碗”,而并非意识到人文学科专业或课程自身的独特意义。所以,真正甘愿从事人文学科学习和工作者很少。虽然大学里开设了很多相关课程供学生选修,可多数学生选修不是出于内在的需要,而是学校规定的必须完成的学分所致。从这个意义讲,说人文学科进入了“严冬”并不为过。   跨专业跨学科交叉探索 “探究心思”艰难改革   然而,人文学科依然有它存在的坚强理由,它既不是“严冬”的代名词,也不会是“春天”的对应物。   近20年来,高校人文学科为应对上述困难局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专业调整和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在专业方面,基于原有的中文学科,有许多学校开办了相关的新闻传播、文化事业管理、文化创意、文秘、汉语国际教育、影视艺术、编剧等专业或专业方向;历史也与文化类、旅游类结合,办起了有关专业和方向;哲学也有与经济、法律等专业结合的尝试。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了跨专业、跨学科交叉的探索,如语言学与法律的结合,哲学与社会学、法学、经济学乃至管理学的交叉,中文与文化事业管理、文化产业有关方向的“联姻”,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同时,在各高校,人文学科配合方兴未艾的文化素质教育,开设了大量选修课,供理工学生选修。有的学校还建立了文科类的课程平台,以利于基础学科和应用性文科专业的结合;有的建立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类学科的双学位、辅修等制度,甚至有的学校开办了外语与工程专业结合的双学位课程体系。应当说,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人文学科可谓绞尽脑汁甚至说是“探究心思”地进行了改革的艰难尝试,对扩展人文学科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增强人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当然,这一切改革的实质效果,特别是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社会的检验,但这种探索和努力,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讲,都有其合理存在的价值。   优势尚未完全发挥 前景没有太大危机   从专业的角度讲,尽管许多高校做了努力,但目前开办的人文学科专业,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尤其是与其它专业交叉结合形成的新的专业,大都带有“拼装”的色彩,特点并不鲜明,离真正建立起具有基础与应用皆强、有较高社会认知度的交叉性新专业,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结构等方面,也存在着认识不太清晰,定位还不准确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上能得到解决,人文学科前景应当没有太大的危机。   如中文和外语专业,在深度融合上下些功夫,就可建立新的专业;其它如哲学、历史、艺术等学科与一些应用性学科交叉后创出新的专业,也有极大的可能。当然,阻力也相当大,专业思维的局限,体制的要求,社会的认识,学科细化的现状等,将会成为进一步改革的障碍。因此,如何处理传统人文学科的独立性与其它专业交叉结合的矛盾,在深度与广度上拓展专业发展的空间,把握好基础与应用,专业特质的稳定性与变化性等关系,是人文学科面临的迫切问题。   此外,在高等学校,开设面向所有学生的人文类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是人文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现状看,课程数量不算少,但受学生欢迎、真正让学生受益较大甚至影响终生的课程,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形成这种状况,与师资水平、内容安排、授课方法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这方面真正下点功夫而不是简单为了保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