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2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和实践
12、 社会学中国化的探讨与实践;主要内容;一、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学者:;;;;(二)社会学中国化问题的提出
1.1925 年许仕廉《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对社会学教程的研究》一文,倡导建设本国社会学,提倡“使用国货,少用洋货”。
2.1930 年2 月,孙本文、许仕廉、陈达、陶孟和在上海成立全国性的社会学学术机构——中国社会学社,成为推动社会学中国化的组织基础。;3.1931 年2 月,在社会学学术年会上,孙本文《中国社会学之过去、现在及将来》明确使用社会学的“中国化”概念,并强调将“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作为四大基本任务之一,“采用欧美社会学之方法,根据欧美社会学家的精密有致的学理,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思想和社会制度,并根据全国社会实际状况,综合而成有系统有组织的中国化社会学”是中国社会学家今后之急务。;虽然这种设想未必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化,但毕竟社会学“中国化”的概念始自孙本文,而“这标志着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中国的正式开始”( 陈新华, 2003) 。;4.1937 年1 月,中国社会学社召开第六届学术年会,主题“中国社会学建设”,赵承信宣读了《社区研究与社会学建设》一文,提倡以社区实地研究为路线,陈达提出“国内各大学积极推行社区研究”议案,通过社区研究推动社会学中国化已经蔚然成风。;;二、社会学中国化的含义;(二)中国化的含义;3.作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使外来社会学中合理成分与中国本土社会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及其运用,对本土社会现实的解释和本土社会问题的解决,保持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批判与反省,吸收合理成分摒弃不适切成分,而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理论方法的学术取向与实践活动。;4.社会学中国化是将民族特征、文化特征、社会结构特征融合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中,它的成功取决于融合的程度及其多少。
;从中国化到本土化;社会学本土化的三个阶段;20世纪20 至30 年代留美生的努力;;;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探索;三、代表人物;社区研究——吴文藻;费孝通先生纪念北大社会学研究所成立10周年,同时纪念吴文藻老师逝世10周年的会上说:“水有源,树有根,学术风气也有带头人。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怀有在中国人文科学的领域里开创一种风气的宗旨,在过去10年里,所里已经有不少年轻学者为实现这个风气而作出了一定的成绩。把这个风气带进中国来的,而且为此努力一生的,我所知道,吴文藻老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带头人。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研究所力行的那些学术方针中,有不少就是吴老师留下的教导。”
;本土化的努力;;;;;;(4)主编社会学丛刊
①甲集:普遍、专门
②乙集:社区研究报告费孝通《禄村农田》、张之毅《易村手工业》、史国衡《昆厂劳工》、田汝康《芒市边民的摆》、林耀华《凉山彝家》、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停刊后未收录,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重建》,张之毅《玉村农业和商业》,林耀华《金翼》,李安宅《对甘肃藏族拉卜楞寺的调查》后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1940 年,吴文藻在为《社会学丛刊》作序时,胸有成竹地表述了自己的中国化设想: “我们的立场是: 以试用假设始,以实地证验终。理论符合事实,事实启发理论,必须理论和事实揉和一起,获得一种新综合,而后现实的社会学才能根植于中国土壤之上,又必须有了本此眼光训练出来的独立的科学人才,来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社会学才算彻底的中国化”( 吴文藻, 2010 /1940: 4) 。;在这里,社会学中国化似可分为三大步骤: ( 1) “试用”西方理论。和孙本文不同,这种“试用”一开始就对西方理论抱着审视的态度,试用者意识到西方社会学理论是18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变迁的产儿,因此它与一个传统厚重刚刚走向现代性的中国不可能没有相当的隔膜,所以他们抱以的态度是“试用”,有时甚至主张“调查者不要带理论下乡,最好让自己像一卷照相的底片,由外界事实自动的在上射影”,这虽然会“埋没了很多颇有意义的发现”( 费孝通, 1999b /1940: 224) ,但也确实避免了用西方理论“图解”中国现实的危险。;( 2) 运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来“证验”理论。既然对来自西方的理论的态度是小心翼翼的“试用”,吴文藻们自然会去寻找验证这些理论的“试金石”———这就是中国社会的现实。这“验证”的过程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通过社会学调查或“社区研究”验证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可靠性或普适性; 另一方面,可能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地调查认识中国国情。虽然孙本文也并不忽视中国社会的现实,但是,如果说吴文藻们了解现实的目的是为了用理论服务于现实; 那么,受追求“纯粹学术之精神”的学院派立场之影响,孙本文了解现实的目的则是为了建设一种符合现实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最终使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