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牢记宗旨,不忘使命父亲的传统教育.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牢记宗旨,不忘使命父亲的传统教育

PAGE  PAGE - 11 - 英山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十期 湖北英山农村合作银行 2011年10月19日 刹三风治庸问责活动专辑 牢记宗旨,不忘使命 徐 汉 东 同 志 在英山农合行传统教育培训班上的讲话 今天,英山农合行举办传统教育培训班,安排我同大家一起参加传统教育。下面,我就信用社的发展历史和传统教育的需要,谈些个人的想法,仅供参考。 所谓宗旨就是“四自”,使命就是使信用合作事业长治久安,加快发展,现在就这个主题思想,谈三个方面的看法。 一、从农信社(农合行)的发展历史看,具有特殊性 在金融这个特殊行业中,农信社是特殊行业中的特殊企业。它既不同于国有商业银行,也不同于其他各种金融机构,它具有独特的性质。从1951年成立农村信用社到今天,管理上从人民公社、到财政、人行、农行、银监局等代管,直到现在由省联社领导和管理,在这风风雨雨几十年中,曲折不断,这样的体制有好处,也有弊病,好处是信用社要人管,有人管。弊端是只管理少帮助,特别是在争取国家政策等重大问题上他们毕竟是代管。信用社生来就没有全国范围内的领导体系,有人形象地说,农信社是“无爹无娘,儿孙满堂”。现在虽有省联社,也只是全省范围内的。真正的发展还是要靠自己来把握,所以说它的宗旨始终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我概括为:自信、自立、自治、自强。自信就是要相信自己,自立就是自我独立门户,自治就是要自我约束,自强就是要自我发展强大。这就是要管好自己的人,守好自己的门,做好自己的事。使信合事业一年比一年好,一任比一任强,实现振兴自我,长足发展。 二、从农信社(农合行)的近代史看,“牢记宗旨、不忘使命”的重要性。 从1990年以来。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年年都说要把信用社从农行中分离出来,自成体系,年年都说划好句号。到1995年末才正式与农行脱钩,划上句号。农信社才结束了几十年来依附别人的生涯。脱钩时人们很担心信用社面临着何处去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英山联社提出了第二次创业,坚持“四自”宗旨,围绕发展目标,狠抓相关措施,落实了三年发展规划,五年奋斗目标。用创业统领员工思想行动,经过三年努力,完全实现了发展目标,各项经济指标超规划,超历史,超同行业,实现了省一级联社第一名,全省信合系统唯一的省级文明单位,建设成全省一流,英山标志性的办公大楼,跃为全省先进单位。而全市大部分信用社偏离了方向,忘记了宗旨,搞什么高息收储,泡沫发展,乱融资,乱拆借,乱放贷,导致存款保不了支付,资不抵债,亏损严重面临着开不了门的状况。在英山农信社(农合行)发展史上的二次创业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要牢记宗旨,不忘使命,必须做到“五得五不得”。 第一,存款实得虚不得,也就是真得假不得。从1992年起,全省搞高息吸储,我们英山存款利率高达2分多, 1995年初,我们联社一班人下定决心制止高息收储,1996、1997年贯彻朱总理整治金融环境指示,全国制止违规经营、高息吸储,这充分说明我们制止高息决策的正确性。后来,英山政府及相关部门评价我们联社的大楼是靠制止高息建起来的。在那个时期搞高速发展,存款成了主要指标,许多人完不成任务就搞虚假存款。当时有人说虚假存款在下面说是“水”,到上面去就成了“油”。我认为假存款也能成真存款。你今年存款搞了假,第二年在你实绩上分配新增,这样虚假的就变成了真的,因为新增任务是上年末实绩基础上的,那些虚假存款要靠自己用真实的来消化。加之年年下达的任务,就成了“落雨驮篙菅,越驮越重”。再说虚假存款还要按一定比例上缴备付金,你光有数字没有资金,减少了真实的可用资金,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所以说,存款实得虚不得,真得假不得,虚假存款害人害已。 第二,贷款准得偏不得,紧得松不得。贷款应以适度为原则。这无论是对借款人而言,还是对放款单位而言,都应如此。自80年以来,先后三次大的贷款失控造成的后果不可估量。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农行为了增加贷款基数,12月末,搞突击放款,几千万放贷计划要在几天之内投放完毕,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未按贷款“三查”原则和管理程序,搞突击贷款,以致大量贷款呆账。当时我在杨柳营业所当主任,支行分配三天放贷200万元,我找6个信用分社填立借据,现金存放在营业所库房,元月一号国家追究责任,省行开会限期收回,不收回就处分人,元月三号我们办理了还款手续,成为了全省的典型。第二次是1996-1997年间,由于信用社与农行脱钩,农行退信用社大量资金,一时间信用资金闲置。市体改办提出“找锅下米”找门路拆借,找大户贷款,出现了资金满天飞,贷款垒大户。直到1998年问题出来了,许多贷款本息收不回,大量呆滞呆帐。而英山联社坚持贷款小额大面积支持农民、农户,农业发展生产,富余资金上存市人民银行。曾记得当时县政府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