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肥城矿区水害防治方法
PAGE
PAGE 35
133浅谈肥城矿区水害防治方法
2011级采矿工程专业 尹德宇 指导老师:孙太庆
摘要:通过对肥城矿区水文地质条件探查,提出疏水降压、注浆改造含水层、留足防水煤柱等承压水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水文条件 探查 疏降 注浆改造 水害防治
1.概况
肥城煤田位于鲁西台背斜肥城断陷盆地内,东西走向长22km,南北宽2~7km,面积98km2,主要可采煤层为31层煤、7层煤、8层煤、9层煤和102层煤。其中,二叠系山西组31层煤,为上组煤,上组煤基本不受水威胁,现已全面开发,有的矿已开采完;石炭系太原群含7、8、9、102层煤,也称下组煤,下组煤受煤层底板承压水威胁严重。肥城煤田属于华北型石炭、二叠系全隐蔽式煤田,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煤系基底中奥陶系岩溶-裂隙水水害十分严重,全公司60%以上的可采储量受水威胁。自1965年开采下组煤以来共发生底板出突水200余次,历次突水中水量大于1000m3/h的有8次,水量大于30m3/h的有122次。其中1993年1月5日,国家庄矿-210m水平北大巷施工过程中遇到隐伏断层发生的底板奥灰突水,突水量达32970m3/h,造成矿井被淹,经济损失巨大。因此,搞好矿井水害防治工作是肥城矿区保障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2.肥城矿区的水文地质特征
2.1地质构造
肥城煤田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根据目前揭露的资料,共发育落差大于30m的断层66条,延展长度184km,落差大于20m~30m的断层88条,延展长度235km,平均每平方公里0.9条、长度2.4km。煤田区域内的主要断层有马山断层、岈山断层、桃园断层和肥城断层。肥城煤田基本是受这些大断裂控制的单斜构造。由于断层的切割,造成四灰、五灰与奥灰地层多处对口接触,并形成多处地堑、地垒构造。煤田区域内的大构造,一般都作为井田边界,成为控制矿井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的主要因素。煤田内断裂构造的主要特点是断层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北北东向,北西向断层较少且主要发育在煤田东部;断层延展距离长、数量多、密度大;断层多为高角度正断层,切割深;局部地段层间滑动构造明显;由于断裂构造十分发育,造成主要含水层水力联系密切,断裂构造是奥灰补给四灰含水层和五灰含水层的主要通道。
2.2含水层
肥城矿区为华北型石炭二叠系晚古生代含煤地层,包括二叠系山西组、石炭系太原群,含煤地层总厚度为250m~275m,第四系直接覆盖在含煤地层之上,煤系基底为奥陶纪、寒武纪石灰岩,地层中的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砂及砂礓含水层;山西组三层煤顶底板砂岩含水层;太原群第一、二、四层灰岩含水层和9煤顶板泥灰岩含水层;本溪群五灰含水层;奥陶系灰岩含水层。各含水层自上而下详细叙述如下:
2.2.1 第四系砂及砂礓含水层
第四系厚11.07~127m,平均35m左右,南薄北厚,岩性主要由粘土、亚粘土和砂土组成。上部为1~2层含水砂层与粘土层交互成层,单层总厚度0.9~11.78m,透镜状, 不连续,单位涌水量q=0.5L/S.m,含水性中等, 水位标高为+100~+120m, 水质为重碳酸·氯—钠·钙型(HCO3·Cl—Na·Mg),矿化度0.17~0.355g/L;砂及砂礓含水层距地表2~10m,主要成分由钙质结核及粘土组成。结核具小孔,水即储藏其内,为孔隙性潜水。其水位距地表0~5.0m。井筒穿过本层时,涌水量约为20m3/h。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底部的粘土、亚粘土隔水层,发育普遍,厚度4.1m~92.7m,平均厚度11.0m左右,岩性较纯,粘度大,具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和可塑性能,它充填了基岩的裂隙和溶洞,隔绝了第四系潜水与煤系中含水层的联系,使地表水及第四系潜水不能补给煤系含水层,即使遇到开采破坏,发生地面沉降,地表水和第四系潜水也不能渗入矿井,因此第四系潜水与基岩无直接水力联系,对煤层开采无直接影响。
2.2.2 3层煤顶板砂岩含水层
3层煤顶、底板砂岩含水层厚0.54~17.28m,岩性为灰白色长石英中粒砂岩,钙质胶结。水质自北而南由HCO3—Na·Ca 变为Cl·HCO3—Na·Ca,矿化程度由0.641增高至0.839g/L。开采过程中,涌水量60~282m3/h,是上组煤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充水水源。浅部砂岩较厚、富水性较强,深部砂岩较薄、富水性较弱,但由于3层煤顶板砂岩补给水源有限,可直接疏干,故对矿井生产影响不大。
2.2.3 一灰含水层
一灰厚0.82~4.09m,上距山西组3层煤64.08m,下距5层煤58.8m,沉积稳定,岩溶裂隙不发育,单位涌水量q=0.78~0.0031L/s.m,渗透系数k=40.44~0.172m/d,富水性弱,易疏干。根据1986年5月曹庄矿轨道暗斜井钻孔揭露,单孔涌水量为45m3/h,20日后降至5m3/h。矿区内在浅部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