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十九講 冯至的诗歌创作
第十九讲 冯至的诗歌创作;;;一、生平与创作简介;1927年 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 1929年,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两部集子诗情含蓄深沉,风致幽婉动人,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
1930年,与废名合编《骆驼草》周刊。同年10月赴德国留学,研治文学和哲学。1935年夏天,获哲学博士学位。
冯至回忆:“在留学期间,喜读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作品,欣赏荷兰画家梵诃的绘画,听雅斯培斯教授讲课,受到存在主义的影响。”
; 1935年回国,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高中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教授。
1942年出版诗集《十四行集》,借鉴外来的“商籁体”,在日常生活现象中发现哲理,从存在主义角度思考个体生命的意义。
1943 年的散文集《山水》以清朗而有情致的文字,在平凡的人、事、自然物的描写中追求生命的启示,朴实而深刻。;1946年,返回北平,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出版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 (1942年创作)。
作者不去关注伍子胥这个传统的历史人物的逃亡-复仇的悲壮传奇,而是表现一个孤独的个人如何通过自由决断,在死亡的考验中获得真实的存在与生命的意义。
作者借一个中国历史的人物,融进抗战时代的个人的生命体验,运用西方现代哲学理论,演绎了存在主义的一系列形而上命题:个体孤独、生死选择、自由决断、蜕变等等。;建国后,任北京大学西语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致力于翻译、教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从事对外友好和文化交流活动。
陆续出版有散文集《东欧杂记》(1951)、传记《杜甫传》(1952)、诗集《西郊集》(1958)、诗集《十年诗抄》(1959)、论文集《诗与遗产》(1963),以及译作集《海涅诗选》(1956)、《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978)等。;二、 20年代的诗歌创作; 我是一条小河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由你的身边绕过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投入了我软软的柔波。
我流过一座森林,
柔波便荡荡地 把那些碧翠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裙裳。
;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把那些凄艳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无奈呀,我终于流入了,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裙裳!
我也随了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冯至可说是现代诗歌史上最早的朦胧诗人。
首先,这首诗歌的主题不是很明确的单一无误的概念命题,它表达了“小河”对于过程与事物关系的一种感慨,是写人生命运,也是写感情经历。“无心”、“无边”、“无情”,以哀伤与无定为特色。
其次,与20年代的一些诗直书胸臆不同,总是用意象及其组成的意象群说话。
令人惊异的是:语言和意象都很单纯鲜明,但表达的感情与意旨却是深邃而朦胧的。后来戴望舒的《雨巷》也有这种特点。;? 我的寂寞是一条蛇, 静静地没有言语。 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不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伴侣,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想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影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轻轻地走过; 它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象一只绯红的花朵。;这首诗写寂寞与乡思,用“蛇”来做比方,新颖奇特。蛇的特征是冷、静悄悄、恐惧。而乡思的特征是热烈、深沉。喻体与本体相差极大。具有冥想与神秘的特征。
诗人自称灵感来自比亚兹来的一幅画:口里衔着一朵花的蛇。鲁迅认为比亚兹来是“世纪末独特的情调的唯一的表现者”,把“世上一切不一致的事物聚在一堆”。
冯至本期的诗已经露出“现代诗”的端倪:用意象表达对生活的哲理性感慨。;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有四首:《吹箫人的故事》1923、《帷幔》1924、《蚕马》1925、《寺门之前》1926。
这些叙事诗大多采用中国传统民间故事和古代神话资源,又受到德国歌德、席勒谣曲的影响,神秘诡异,朦胧多义,“含蓄着中古罗曼的风味”,在中国叙事诗歌史上别具一格,贡献独特。
朱自清当年曾说冯至的“叙事诗堪称独步”。;《吹箫人的故事》,讲的是古代西方一个以吹箫为生命的青年在一座洞宇中隐居,却被一个同样吹箫的女郎扰乱了生活的宁静,正当两人箫声应答心心相印之际,女郎忽染重病,必须用洞箫做药才能医好。青年毫不犹豫把自己的洞箫劈作两半,治好了心上人。两个人历经磨难终于结成了洞箫姻缘。然而,青年由于思念他自己作为艺术生命象征的洞箫而抑郁成疾。
女郎“最后把她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