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doc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挑战杯论文-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PAGE  PAGE 23 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分析报告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是想通过了解江西省抚州市东华理工大学大学生在不同年级、性别、社区环境、生源地的条件下对其在社会上的自身安全的主观感受,再根据他们感受的倾向性和特征,进一步分析导致不同安全感的主、客体因素,寻求怎样提高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途径和策略。在本论文中通过采样调查,对其中所得的数据来量性地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一种社会安全感的状况,从而反映当今的社会安全状况。我们想通过本文对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调查和分析的情况,使大学生对社会安全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来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患意识。 引言: ????社会安全感是人们对社会安全与否的认识的整体的反映,它是由社会中个体的安全感来体现的,安全感??反映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社会运行机制和人们生活安定程度的标志。安全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类五种基本需求的塔形层次图。其中安全感的需要居于层次图的底层,是实现人类更高层次需求的基础。在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时,潜意识里要求基本的安全感。他认为安全的需要是人类最重要的需要,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 ????我国对安全感的界定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认为安全感是一种主观感受,而非客观实体;第二,其感受的客体是社会治安秩序与公共安全的现状;第三,其感受的主体应是称作为公众的一定范围的居民群众,而不是某一居民个体。 ????在我国,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有: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决定开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活动的有关文件中,第一次提出要将人民群众普遍具有安全感作为社会治安根本好转的标志之一;1988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主持了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的课题,这一课题在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编制过程中,把公众安全感指标研究与评价作为其三个子课题之一;1988年和1991年,公安部公共安全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面积的安全感调查,深入了解了公众安全感状况;1998年,中国公安大学的中国居民社会安全感调查发现居民社会安全感不容乐观,主要受社会治安状况影响;2002年华东师范大学等人的上海市重点大学学生心理安全感的调查分析,发现上海市重点大学生在心理安全感的安定感、归属感、适应不良性上普遍表现出较为良好的状况,但在尊重感的获得上表现出普遍不足和显著差异。 ????大学生安全感调查是基于以下研究假设展开的: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在主观上都有一种安全需求,都渴望 生活在一个有充分安全保障的生活环境中,而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主要 是社会环境)。这两种环境在客观上决定着大学生的安全感受。但是,感受是一种主观方面的心理现象。它一 方面受着客观条件的刺激和制约;另一方面,又受着主观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人先天和后天的心理素质不 同,各人对安全需求的程度不同,各人心理反应敏感性不同,各人生活方式和活动空间范围不同,各人安全知 识和技能不同,各人对处理不安全因素的能力不同,客观非安全因素和安全因素对每个特定的学生来说就会出 现各种不同的情况,例如,同样的客观环境对于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安全感受;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的环 境也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个人环境会有同样的感受,如此等等。这无疑反映出安全感受是一种 主客观互动产生的极为复杂多变的心理现象。但是,其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了解和探究为什么相同环境会产生 不同的安全感受或不同环境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之类的偏重于个人心理和微观环境方面的因素,而是在于了解和 探究有多少学生在哪些方面感到安全或不安全,不同年级的学生其不安全的感受主要发生在哪些方面?大学生 安全知识和技能的现状如何?大学生抵御非安全因素的能力如何?因为这些问题从主观上反映和折射出客观的 环境,反映和折射出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国情、地情、社情、校情、班情。在这里,作为个体的大学生 对安全或不安全因素的认同内容和承受程度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作为整体的大学生在安全或不安全方面的 认同倾向、特征、比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 以往关于安全方面的考虑比较重视一些常用指标,诸如犯罪率、交通事故发生率、火灾发生率、学校恶性 事故发生率、家庭虐待和伤害情况等等,这些指标固然重要,它的上升和下降固然会反映出社会安全方面的情 况,但由于种种原因,反映这些指标的变量的升降与个人实际感受并不一定成正比例关系,有时还会出现相反 的情况,而检验这些指标可信度的方法之一体现在市民(或学生)对安全或不安全的认同及其程度。试想一下 ,当市民对安全普遍感到忧虑的时候,有关部门即使发布犯罪率下降的消息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大学生作为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