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1·4~百丈山记_精品课件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4课 百丈山记;诗海探珠
出山道中口占
朱 熹
川原红绿一时新,
暮雨朝晴更可人。
书册埋头无了日,
不如抛却去寻春。;佳诗品韵清幽书香
【赏析】 朱熹是宋朝的大学者,终年埋首书房,研究学问,著作书籍。这首诗描写他偶然放下书本,到郊外散心,面对一片青山绿野,鸟语花香,胸襟为之舒展开朗,不禁感叹地说:“与其终日埋头在书堆里,好像永远没有尽头,还不如放下书本,到郊野去痛快地寻春吧!”终年埋首书堆的人,应该抽空到户外去散散心,多与大自然接近,才能使自己的心胸开阔。也有些不爱读书的人,常喜欢引用“书册埋头无了日,不如抛却去寻春”这两句诗,来表示自己的洒脱与放荡。;【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哲理?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河流的上方;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乃为前所谓小涧者(……者)
(2)状语后置句
而作神祠于其东(应为“于其东而作神祠”)
七、名句默写
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__。
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宋代____的集大成者。字____,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朱熹出生于福建尤溪,14岁丧父,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关。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历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除词外,还善作诗,《春日》和《观书有感》是他最脍炙人口的诗作。其词结有《晦庵词》,著作有《论语集注》《________》《童蒙须知》。;2.资料链接
《百丈山记》是一篇以刻画山水景物见长的游记。作者没有把笔墨花在记述出游的时间、行程等等上面,而是着力于描写百丈山的优美风景。文章开门见山,从“山之胜盖自此始”写起,到“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结束了基本部分的内容,首尾呼应,一气贯串,显得十分集中、紧凑。有选择地落笔于六处景致,分为两组,第一组叙述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主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第二组中由石台引出,主要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主次分明,铺排得当,重点突出,引人入胜。通篇状物写景,准确而形象,细致而生动,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语言的功夫。;课堂互动探究;2.“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胸怀?
【提示】 此句写出了作者自己夜宿听泉的感受。夜宿西阁,听着枕席下潺潺的流水声,久了也会让人感到悲凉。而作者笔锋一转,认为此情此景可爱之至,可见作者心胸之开阔,境界之高远。;3.“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 作者借助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清晨白云缭绕下的群山,以动态的形式形象地展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感觉静止的群山也具有了生命的活力。;4.作者写登山经过,从哪里写起?这样写有何好处?
【提示】 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切入,前面的上山经过,所见所闻,一概略而不提,笔锋直逼描述中心,笔力集中。;5.为什么作者笔下的山能写得极具层次感?
【名师点拨】 作者先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缺口中遥望远山;然后作者又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相组合,形成了一幅层次感极强的图画。接着作者以固定的景点,用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观,构思两幅图画,进一步渲染了壮美的特征。前者突出的是色彩绚烂美,后者凸现的则是云海的变幻美。这样,在作者详尽描述的百丈山景中就兼具了险奇、幽静、五彩、飞动、变幻等诸种美的形态。;6.本文在结构上具有哪些特点?
【名师点拨】 文章的叙述方法基本上是移步换景,以游踪为线索直叙写来。这样直线式的叙述思路,却因为其中贯穿着上述的可观和不可观的对衬性结构,遂使全文有迹可循,出现了纵向上顺接、横向上对举的描述框架。如果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到第四节与前文描述内在的这种结构呼应的特点,你就能发现前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脉络非常清晰。;[细剖·深析]
[楼主]
《百丈山记》这篇文章中,朱熹究竟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
[沙发]
作者踏石磴、过涧水、入山门而至西阁,描写西阁环境的优美和夜宿听泉的感受。然后又描写瀑布、夕照与云海,充满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所以此篇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愉快的、轻松的、惬意的。;[板凳]
作者的感情在表面上看来是快乐和闲适的,但他的内心也许因为仕途的坎坷和在学术上的不完全被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佳能相机EOSR10说明书.pdf VIP
- 公共危机管理(第二版)课件:突发危机事件的善后恢复和重建.ppt VIP
- 2024中国公路货运行业智慧安全白皮书.pdf VIP
- 爱国经典朗诵《何以华夏、何以中国》朗诵稿.docx VIP
- 2025年医学课件-围绝经期综合征针灸.pptx VIP
- 量子通信技术科普讲座模板.pdf VIP
- 第2课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1课时)-课件(共23张PPT).pptx VIP
- 2025年轻人情绪消费趋势报告.pptx VIP
- (高清版)B-T 19363.1-2022 翻译服务 第1部分:笔译服务要求.pdf VIP
- 《别了-“不列颠尼亚”》ppt课件21张.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