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行政伦理文化课案.ppt

第二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行政伦理文化课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中国古代各时期的行政伦理文化;中国传统行政伦理发展的历史过程;一、中国传统行政思想的基本特点;(二)主张重民 重民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承认民众对整个政治体具有重要作用;强调施政要顺乎民情、民意,实行爱民、利民、富民、恤民政策。具体内容有: 民是国家政治统治的基础。 民心向背是政治兴衰成败的根本原因。失民必定亡国灭身。(得民心者得天下);(三)重视治吏 通过治吏,有效管理行政事务,实现君对臣的统治。 1.尊贤任能。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选官的标准:德才兼备(有德有才, 精品; 有德无才, 次品; 无德无才, 废品; 无德有才, 危险品) 2.严考课、明赏罚。考察表现、督课计划。唐朝考课法,明朝考成法; 3.强化监察。监察机构逐渐完善; 4.褒廉惩贪。即反腐倡廉。;古代的选官制度;但是,九品中正制始终是由地方官选拔人才。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不但堵塞了民间人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响皇帝的权力。 5.科举制度。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298年。1905年9月2日,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制的前身,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的八股文。;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代的行政思想;政治思想流派划分 ;一、孔子的政治与行政伦理思想; 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 1.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 2.崇尚礼、义; 3.仁、义、礼、智、忠、孝、信、爱、和、中等,是儒家基本概念和范畴; 4.宗师孔子。;(一)孔子以“仁礼” 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治国治民光靠政令、刑罚是不行的,要以礼治国。统治者根据礼的规范治理国家,就能够获得民众的尊敬和服从; 第二,礼是社会整合的准则。孔子认为礼所规定的名分等次是绝对不可僭越的,孔子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第三,以礼作为言行规范。一切行动都要以礼作为客观准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合礼的现象不看,不合礼的声音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第四,要求人们的思想或认识不能超越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礼的规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仁----政治与伦理的一体化;孔子有关仁的思想主要包括:;第二,克己(克制、约束自己 ) 修己是“克己”的重要方式;修己以安人,修己已安百姓。(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 约己,用礼作为准则来克制和约束自己; 自戒(自我警惕)是克己的第三种方式; “无争” 是克己最彻底的方式;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时戒之在色;壮时戒之在斗;老时戒之在得。” (年轻人血气未定,这个时候容易纵于色溺于情,年轻人应该多讲精力放在学习、工作上) ; 第三,孝悌,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尊重兄长。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第四,爱人(尊重人、关爱人、爱自己的同类) 仁者爱人,孔子认为,爱人是仁的基本内容,社会的各个等级都应该相互仁爱,特别是对于统治者而言,更应有“爱人”之心,“君子学道则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的过程都是由己及人,推己及人的过程。 亲亲及疏,推己及人。(推恩) ;二、孟子的性善说与仁政主张;(2)孟子的仁政说 孟子在政治上力倡仁政之说,并认为,能否实行仁政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仁政即不忍人之政的基点,是要人能生活下去,能养生送死,不饥不寒。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下》)(民贵君轻的思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3)孟子的王道说 孟子的王道,要点在于保民、行德和服民心。“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 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即所谓的“尊王黜霸”。他认为霸道是对王道的破坏与否定,而且只有实行王道才能统一天下,也只有统一才能安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