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高压氧的毒副作用.ppt

  1. 1、本文档共3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2高压氧的毒副作用

§12 高压氧的毒副作用; 高压氧对人体的毒副作用主要包括气 压伤、氧中毒和减压病。除此之外,高压 氧的缩血管作用及其对部分酶的抑制作用 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导致某些并发症。;一、氧中毒;【氧中毒临床分型】 (一)脑型氧中毒 又称氧惊厥,类似癫痫大发作,主要在0.2MPa以上氧压下稳压吸氧的过程中发生。 (二)肺氧中毒 表现为胸痛、咳嗽、肺实变、肺功能减退,甚至衰竭。 (三)高压氧对眼的毒副作用:在某些情况下高压氧可引起晶状体混浊、近视、视网膜损害,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处理】 1.停止吸氧,改吸空气。 2.减压出舱。 3.其它处理:休息,保暖,防外伤,对症治疗等。;【预防】 (一)脑型氧中毒的预防 1.氧敏感试验:0.28MPa下,持续吸纯氧30min,有氧惊厥先兆者为阳性。 2.疲劳、醉酒、高热者不宜治疗。肺部感染者慎用高压氧。 3.间歇性吸氧。 4.控制不同氧压下持续吸氧安全时限。 0.2MPa: 3~4h 0.25MPa: 2h 0.3MPa: 1.5h ;(二)肺型氧中毒的预防 1.控制肺氧中毒剂量单位(UPTD)的累积数不超过615个UPTD(肺活量下降2%)。 1个UPTD表示:100KPa(0.1MPa)的纯氧吸入1min所造成的肺氧中毒程度。 UPTD=Kpt Kp:不同氧压下暴露1min新形成的UPTD值,查表可得 t:暴露时间 2.对有慢性肺部疾患及肺部感染者,高压氧治疗压力应偏低,并严密观察肺氧中毒征象。; (三)预防高压氧对眼的毒副作用 1. 孕妇和早产儿高压氧治疗需慎重,新生儿治疗压力不宜过高,以预防眼氧中毒。 2. 高度近视及白内障患者应避免高压力或长疗程的高压氧治疗。 3.为预防眼底血管过度收缩,高压氧治疗前可适当使用血管扩张剂,如妥拉苏林等。 ;二、气压伤; (一)中耳气压伤 最常见,主要发生在加压开始至0.06MPa 过程中。 1.病因:耳咽管口开张困难(上感、鼻咽息肉等)。 2.临床表现:耳痛、中耳腔渗血、鼓膜穿孔(痛缓解)。 ;; 3.预防: (1)上感者暂缓HBO治疗。 (2)入舱前20分钟用1%麻黄素滴鼻。 (3)升压时做吞咽和捏鼻鼓气动作。 (4)升压时,表压在0~0.03MPa阶段,应缓慢升压。 (5)患者耳痛时暂停加压,绝不强行加压。 (6)必要时治疗前行鼓膜穿刺。 4.治疗:鼓膜充血休息数天。中耳渗液必要时行鼓膜穿刺。鼓膜穿孔者用抗生素及0.95%氯霉素滴耳。; (二)副鼻窦(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气压伤 1.病因:副鼻窦与鼻腔通道受阻:鼻腔充血、感染,鼻甲肥大,鼻息肉等。 2.临床表现:局部疼痛、压痛,鼻腔流出渗液或血性分泌物。 3.预防:急性鼻窦炎不宜行HBO治疗。1%麻黄素滴鼻。 4.治疗:按急性鼻窦炎处理。; 副鼻窦的位置; (三)肺气压伤 1.发病机制:多种原因致肺内压与环境压力差过大。常见于减压过程中。 2.病理改变:肺撕裂、皮下及纵膈气肿、气胸、气泡栓塞。 3.发病原因: (1)减压时屏气。 (2)气道阻塞(痰阻、肺不张)。 (3)舱内氧惊厥或癫痫发作。 (4)减压过快。 4. 临床表现:咳嗽、胸痛、气胸征、皮下及纵膈气肿、昏迷。; 5.治疗 (1)停止减压,面罩吸氧,急救稳定后减压出舱。 (2)气胸应立即行胸腔引流。 (3)如有气体栓塞应再加压治疗,同气栓症。; 三、减压病;【病因】 1.潜水作业时因事故或其他原因而出水 过快。 2.潜艇上浮出水过快。 3.加压舱内人员减压过快,特别是加压 舱内不吸氧的人员(如高压氧治疗护理及陪 舱人员)。 4.沉箱、隧道作业人员减压不规范(减 压过快)。 5.飞行器高空失事,机舱破坏漏气,压 力突然降低。 ; 【发病机制】减压病的发病机制是因体 内气泡形成(主要是氮气泡)及栓塞所致。 (一)气泡的形成 在高压环境下呼吸时, 大量氧气和氮气溶解于全身的体液中,氧气 不断被组织所利用,氮气却不断急剧增加。 压力越高、停留时间越长,溶解在组织中的 氮气就越多。减压时如速度过快,超过了 ‘过饱和安全系数’所允许的速率时,氮气就 不能再以溶解状态存在于体液中而形成气泡。 原来的压力越高、高压下停留的时间越长、 减压的速度越快、减压幅度越大,形成气泡 也就越快、量也越多。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