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逍遥游》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

4.1《逍遥游》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1《逍遥游》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

4.1《逍遥游》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课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分析课文中常见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鉴赏古代文言散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鉴赏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3、对庄子的“逍遥之游”主旨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二课时 一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1.学生翻译(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2.效果检验 ①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②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③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二 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庄子临死前,他的心情很平静。弟子们想厚葬老师,庄子倒觉得难过了:弟子们在这关键时刻并没有勘破生死关。于是他说: “我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陪葬的)美玉,以星辰为珍珠,天地用万物来为我 送行,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 弟子们不觉垂泪,说:“我们怕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笑道:“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要是夺了前者的 食物给后者享用,不是太偏颇了吗?”(《列御寇》) 三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最后一段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一、前面五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 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 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 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2.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 三个笑,第一个在第四节:“蜩与学鸠笑之曰:……”第二个在第六节:“斥鴳笑之曰:……”第三个在第七节:“宋荣子犹然笑之……”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反对.反驳 3.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 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4.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5.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应是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并非外在的表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四 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 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