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章节测试(含解析).doc

(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章节测试(含解析).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课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章节测试(含解析)

PAGE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 A组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某班以“如何看待孔子的思想”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搜索出孔子不同形象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反映了现代对传统儒家思想要客观对待,批判继承 B.②说明孔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 C.③反映了欧洲启蒙运动以孔子为宗教对象批判,宣传启蒙思想 D.④反映了孔子开创的儒学,被统治者所推崇,成为统治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一思想家认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该思想家的核心观点应是 (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仁政治国 D.以德治民 3.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这句话所体现的主张属于 (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 4.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孔子是传统制度的拥护者,而墨子则是一种新社会秩序的追求者。”以下表述不符合墨子所主张的新社会秩序的是 (  ) A.“尚贤”,唯贤是举 B.“尚同”,道德自觉基础上实现礼乐教化 C.“节用”,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 D.“尚力”,肯定劳动最光荣 5.以下观点中,与“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观点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同一学派的是 (  ) A.“制天命而用之” B.“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兼相爱、交相利” 6.有学者认为“在世界史上,墨子首先拿理智的明灯向人世作彻底的探照,首先替人类的共同生活作合理的新规划”。下列观点体现了墨子为人类共同生活规划的是 (  ) A.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B.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若此则天下治 C.去无用之费,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D.有义则治,无义则乱 7.法家学派对古代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起到了重大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战国时,法家分为重“法”和重“术”两大学派 ②思想家韩非是该学派的集大成者 ③该学派主张厉行赏罚和节葬节用 ④独立的法家学派在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A.①② B.???④ C.①③ D.②④ 8.西汉初年奉行黄老思想,无为而治;至汉武帝统治时期则反对无为,主张有为。这种变化说明 (  ) A.执政者治国理念的不同 B.国家发展阶段的不同 C.采信的政治学说的不同 D.要达到的根本目的的不同 9.“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材料反映的思想属于 (  ) A.春秋时期孔子的天命观 B.战国时期荀子的自然观 C.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 D.宋朝程朱理学 10. “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成为正统思想,主要是因为 (  ) A.儒家思想得到了继承 B.汉武帝信奉儒家思想 C.儒家提出了“君权神授”的理论 D.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11.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发展”体现为 (  ) ①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②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③由批判暴政发展为承认现存统治秩序 ④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12.秦始皇焚书,只有医药、卜筮、种树等书籍不在禁、焚之列,焚书之后又坑儒以警告天下,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充分说明 (  ) A.政治制度决定文化的命运 B.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主流文化被否定和限制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荀子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nfa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