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新]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 2、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3、情感目标: 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3、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三、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法 3、对比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色、秋声、秋味。 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春有春的妩媚,夏有夏的妖娆,冬有冬的庄重,而秋,更是风情万种,千姿百态。从古到今,无数文人墨客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心情去诠释心中的秋(复习有关秋景的古诗词)。 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有人在夕阳下悲叹,他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他感到的是漂泊的孤独与苍凉!此人是谁?(马致远) 今天,我们携手步入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那独有的“故都秋味”。(板书课题:故都的秋 郁达夫)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 明确:北平、北平曾作过元、明、清三个朝代的都城,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突出北平历史悠久。现在的都城是南京,“故”有“从前的”、“过去的”的意思。人们对“从前的”、“过去的”的事物往往会产生怀念、眷恋等感情。譬如:漂泊在外者称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为“故乡”,对与自己友情深厚的朋友称“故人”。从“秋”字可以看出,文章描写的是秋景。因此从标题看,这是一篇饱含着眷恋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文章。 2、大家快速阅读,从文章中找出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三、具体研习 1、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选取了哪些画面来写故都的秋?( 学生阅读圈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关键词、关键句。 ) 明确:从3--11自然段。主要是5幅画面,第3段庭院静观(破屋秋色),第4段槐树落蕊(街头落蕊),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凉,第11段清秋佳果。 2、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 明确:清、静、悲凉。 2、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枯黄)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板书】 ①那么这些色彩有什么特点?(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 明确:冷色。 ②故都北京,即使是在郁达夫那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市之境在,作者为何避而不写? 明确:主要的是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由于作者当时心情不好,因此不喜暖色,不好热闹。(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在写作这篇散文的时候的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状态,插入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