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导论兼论传统中国史学的思想基础.PDFVIP

第一讲导论兼论传统中国史学的思想基础.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讲导论兼论传统中国史学的思想基础

第一講 導論:兼論傳統中國史學的思想 基礎 壹、講授內容摘要: 1.引言: 本課程是「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在進入本課程的第一週,我 們先從廣泛的歷史視野出發,提供有關歷史思考的相關背景。 近二百年來,西方哲學界與思想界可以說經歷過三個轉向:第 一、從對形而上的關懷,轉為對知識的可能性以及知識之性質 的關懷,可謂「知識論的轉向」(epistimological turn);第二、 二十世紀初期以降,西方哲學界(至少在英美哲學界)對語言 之結構、語言與世界的關係以及意義的分析等議題的關懷,可 謂「語言的轉向」(linguistic turn);第三、近年來,關於知識的 基礎以及認知主體等議題重獲注意,科學哲學與詮釋學的新發 展逐漸展開了一種「解釋的轉向」(interpretive turn),其影響並 波及文學批評、文化人類學、史學、女性主義理論、後殖民論 述等領域,為人文學研究開啟了諸多新的視野。 為了將本課程所討論的「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置於一個較為 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思考,我們必須從史學史脈絡論「歷史知識 與歷史思考」。本講將扣緊下列問題,進行分析: 2 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 (一)中國史學的思想基礎何在? (二)這種思想基礎使中國史學表現何種特徵? (三)中國傳統史學中的思考方法有何特質?潛藏何 種問題? 2.傳統中國史學的思想基礎: 2:1 精神基礎:人文主義 中國史學堅強的精神基礎即是人文主義,然而人文主義在 中國文化脈絡之中,有著與西方不同的發展。中國古典文 明誠如人類學家張光直(1931-2001)所說,是一個連續性 的文明,在經過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所說的 「哲學的突破」以後,所改變的是人與人的關係、統治者 與被統治者的關係;人與自然、超自然之間的關係並沒有 遭到破壞,因此得以被延續下來。從《詩經》〈烝民〉「天 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監有周,昭 假於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的敘述裏,1可看出中國傳 統認為人稟承天之意志而生,強調「己心與天心互通」的 緊密聯繫;中國人文精神,是眾民悠游於天地之間的情懷, 對超自然天命充滿了無限的嚮往崇拜。以這種人文精神作 為根本的傳統中國歷史學,較少強調具有反抗色彩的英雄 1 《毛詩正義》,(臺北:文化圖書公司影印阮刻十三經注疏本,1972 年),卷 十八-三,〈烝民〉,頁 569。 第一講:導論 3 人物,對社會上被壓迫的弱者則投以高度的關懷,例如《史 記》七十〈列傳〉首篇記載的即是伯夷、叔齊這樣在社會 上沒沒無聞的人物,而三十〈世家〉將讓位於季歷的吳太 伯置於最前,也體現了相同的價值取向。 古代西方世界通過了技術改革或商貿活動而帶動的突破, 從而產生出一種所謂「斷裂性的文明」,其間人與自然、超 自然的關係互相抗衡。也因此,西方人文主義迥異於中國 傳統所講求的天人和諧,特別強調人從上帝賜與的既定命 運裏掙脫,走出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這種思維使歷史學 家 格 外 重 視 對 英 雄 的 表 彰 , 由 羅 馬 著 名 詩 人 希 塞 羅 (Cicero,106-43 B.C.)對「人文」一詞的解釋,以及索弗 克里斯(Sophocles, C. 496-406 B.C.)撰著之《伊底帕斯王 的悲劇》(The King Oedipus)內,都可看出西方文明對於抗 拒天命的勇者,一直抱持著相當濃厚的興趣。 2:2 精神之表現:(一)重人甚於重事 中國史家認為人是締造各種事件的關鍵,因此長久以來即 致力於對人物的刻劃,特別重視〈太史公自敘〉裏「善善 惡惡,賢賢賤不肖」的著史原則。例如《史記》中最精彩 的為七十列傳,雖另有〈書〉、〈表〉進行補助性的說明, 但主要內容仍在涵納個人的表現。西方史家則側重在描述 (describe)整個歷史事件,譬如「史學之父」希羅多德 (Herodotus,484-429 B.C.)繪敘波希戰爭史(Persian War, 490-480 B.C.)的過程,就將這場戰爭置放在東西利益衝突 4 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 的脈絡裏來考慮,又譬如波里比亞斯(Polybius, 203?-c. 120B.C.)《史記》(The Histories)陳述羅馬怎麼由城邦擴充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