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感」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价值意义.PDF

「物感」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价值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感」美学的理论建构及其价值意义

〈樂記〉「物感」美學的理論建構及其價值意義 黃偉倫? 摘要 盱衡古典文藝理論中有關創作發生問題的探討,可說早在《禮 記.樂記》的階段即首揭「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的命題,在創作發 生的思考上,擘劃了一條從內在心理根源以追溯文藝發生之因的思維 理路,首次披露了有關文藝創作的發生規律,並富於邏輯關聯性地描 繪了一幅「性靜/物感/情動/樂生」的生成脈絡,從而奠定了「物 感」之說在文論體系中的價值與定位,成為後世探究文藝創生原因的 先在理解或依循準式。有見於此,本文之作即著眼於〈樂記〉中有關 創作發生問題的論述,試圖從其文本脈絡及理論觀點的考察中,梳理 出其所表達的:音樂本源於「心」、本質為「情」、興發在「物」、「聲 /情」互應的核心見解,並透過一個「邏輯秩序」的方法論意識,將 之統合成一個邏輯推演一致的有機架構,用以揭示〈樂記〉對於「物 感」美學的理論建構及其所蘊涵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物感、樂記、創作發生論、感物起情、聲情互應 ?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清華中文學報 第七期(2012 年 6 月)第 107~144 頁 清華 學報 一、引言 「物感」之說的提出,主要是針對創作心理動能的興發與審美體 驗的生成所做的思考,進而成為古典美學中探討文藝發生問題的重要 範疇。在古典美學中,對於文藝之所以發生的問題,基本上表達了如 下的看法,認為創作心理動能及審美體驗的產生是源於情感的興發與 激盪,至於這種內在情感的搖盪又是來自外物觸動的結果,因著內在 之情與外在之物的交感,從而導致了創作的發生。且就一個理論定位 的意義來說,在「宇宙作家作品讀者」1 所構成的文學活動圖 式中,「物感」的問題視域當繫屬於「宇宙作家」──即「作者使 用語言構造作品之前,面對宇宙而產生種種情意活動」2 的階段,若 無此心、物間的交感,則一切的創作活動都將無由產生,「物感」之 說也因此被賦予了創作發生的「邏輯起點」的理論性格,而在文論體 系中佔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 至於此中的實際論述,若作一「物感」論史的追溯,則最早立足 於文藝角度探討創作發生源由及其所牽涉的相關問題,自當以《禮記》 中的〈樂記〉3 為其濫觴。〈樂記〉作為中國古代首篇專門論述音樂 1 文中所說的「理論定位」,乃是將「物感」所涉及的討論界域,放置到一個完整的文學 活動圖式中來加以界定和理解,至於此圖式則借鑑於劉若愚先生修改自艾布拉姆斯 (M.H. Abrams),《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The Mirror and the Lamp: Romantic Theory and the Critical Tradition)(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年)所提文藝 理論圖式的觀點,參看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 1993 年),頁 12-17。 2 參看顏崑陽,〈《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編:《魏 晉南北朝文學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頁 374-375。 3 有關〈樂記〉的作者及其時代的問題,長久以來即爭訟不息,若統括其主要觀點,約可別 為兩派意見:一是主張為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公孫尼子所作,如《隋書. 音樂志》引沈約《奏答》、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郭沫若等;一是主張出自西漢武帝以前 儒者之手,如《漢書.藝文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蔡仲德等。至於本文則大抵 108 〈樂記〉「物感」美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