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每条河每座山起个温暖的名字.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给每条河每座山起个温暖的名字.doc

PAGE  PAGE 14 给每条河每座山起个温暖的名字   第一章   板坡/圆舞曲/路   细雨蒙蒙。   村子的土路跋涉成了泥,转个弯,路窄了。有个猪圈的排污口,跨过去,有狗叫。再往高处,路更窄了,羊肠小径,一步一滑。抬头看,100多米外的尽头,就是那栋房子。   这路走不快,卞宗祥有足够时间回忆他第一次看到这房子的情形。那是2015年10月底的一天,他也是走这条路,爬上半山腰,见到了这幢土木结构的两层房子。   房子已老旧,却还没完工。一层盖好了,二层的围墙没砌完,只有些柱子撑着房顶,光秃秃的,远远望去,像人裸着上身。   这就是苟朝亮的家,晚上,他睡在2层。   房子建起20多年了,向来如此。   知道卞宗祥要来,苟朝亮提前在屋里拢了堆火。雨连续下了几天,空气潮湿而清冷。苟朝亮拨弄火堆,火苗蹿起,噼啪作响,青烟升腾,穿过用木板铺就的房顶。上面胡乱堆了些玉米,柱子和柱子中间拉起了两道绳子挂衣服,一张木床摆在角落,是苟朝亮睡觉的地方。   火堆旁,卞宗祥开口问近况,苟朝亮憨笑着答话,略带羞赧和拘谨。他搁在膝盖上的右手有残疾,五指向内佝偻,像握着拳。   一只猫悄然踱至,眯着眼,蜷缩成了团。   屋子昏暗,周围是土墙,没安窗。木制顶棚缝隙投下的几缕光,似乎也被脚下的夯土吞噬殆尽。这儿唯一的亮色,是摆在门口那套印花沙发,可看样式,却是上个世纪的了。   在会泽县田坝乡板坡村,苟朝亮的贫穷,就是他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卞宗祥此前无法想象。他是红云红河集团员工,在代表集团做驻村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之前,他是会泽卷烟厂财务科副科长。   2015年10月底,从苟朝亮家出来当晚,在10平方米大小的宿舍里,在摆着牙具、手电筒的书桌上,卞宗祥写扶贫日记――“心情沉重,改革开放30年了,共和国成立快70年了,没想到还有这么贫困的人家,真是家徒四壁,一无所有,看来扶贫工作真是任重而道远。”   卞宗祥自己琢磨过,板坡村乃至田坝乡的贫困,源于多年以来的交通闭塞。   田坝乡在会泽县最南端。以前,从会泽到田坝,要经过待补、驾车,有3个小时的车程。到2015年,G85待功高速通车,田坝设了出口,情况才好转。   从高速公路上看板坡,有在建的新房,也有古朴的民居,青山灰瓦,傍山而居,是让人向往的景致。可对于初到此地的卞宗祥来说,板坡没那么浪漫。   这里是由579户2214人组成的自然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40户1230人。土地很难让人致富,乌蒙山区的气候条件,只允许经济附加值不高的玉米、洋芋在此生长。   实际上,除了G85高速,在建的沾会(沾益―会泽)高速也将经过田坝。   公路跨谷而建,如今,板坡人抬头,就能看到那些指向天空的钢筋混凝土柱。可他们中,除了有些年轻人会琢磨着去高速工地上打打零工之外,更多人并没意识到高速公路对他们有何意义。   这里的生活,舒缓地流淌着,如夜晚的时间一般。   如果是下雨天,路很滑,村里几乎没有人走动,只有到放学时间,孩子们穿着的雨鞋噼啪作响,才显出点生气。   路是让卞宗祥头疼的地方。高速公路通了,可村里的路却让人恼火。一些路,汽车能过,有些摩托车也能走,可还有很多路,只能靠步行。如果想运些什么,“走”便成了“扛”和“背”。   在板坡,背篓随处可见。人们用它背粮食、蔬菜,也用它背砖、背沙。有时候,能看见上了年纪的老人,靠在山腰上,背篓里装满东西。走累了,要歇歇。   村民唐中贵家刚刚修缮的地面,就是他和儿子一点点背回家的。50多岁的唐中贵,喜欢用两根手指捏着烟袋锅抽土烟,他已满头白发,却说自己“背得动”。   背沙那段时间,唐中贵每次背50公斤,蚂蚁搬家似的,7吨沙,用了10多天居然也背完了。因为有红云红河集团的补助,接下来,他还要修开裂的山墙。这次,除了沙,还有4000块砖。   如今,砖已经堆在村里的一条主路边了,在等天晴。从那里到唐中贵家,要下道陡坡,上个斜坡,穿小径、过土坎,接近一公里的路,雨天很难走。   但不管怎么说,唐中贵至少还能背。而从小落下残疾的苟朝亮回忆,他的房子没盖好,就是因为当初运材料的工钱高。   无论是板坡,还是云南其他山区,村民出行难,说的绝不只是“出行”,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路,是看世界的方式,是希望与幻灭的分割线。   驻村扶贫工作队明白,路的问题是当务之急。板坡需要把村里的“小路”与高速公路的“大路”连起来。   在红云红河集团对板坡的扶贫方案中,除了补助村民修缮房屋等,最大的投资就是基础设施――732.89万元。其中,将对板坡7条道路进行硬化,这些路将绕着板坡村划几个圈,连接家家户户。   正有两条路在建,拖拉机“突、突、突”拉来混凝土,引来院里的大娘看热闹,她站在门口,叉着腰,眼角挂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