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小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小论文

“加拿大碎尸案”的凶手一定是食人狂魔吗? 徐婕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11级 摘要:剖析耸人惊闻的“加拿大碎尸案”,针对人们对凶手的判断,结合观察渗透理论,分析其原因,并引出合理对待被理论渗透的观察的办法。 关键词: 加拿大碎尸案 观察渗透理论 理所当然 大纲: 1.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的碎尸案——讲述人们对加拿大碎尸案的观感与议论,重点简述人们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的现象——“是什么”; 2.“理所当然”从何而来?——从各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引出自然辩证法中的观察渗透理论进行分析——“为什么”; 3.如何对待这种“理所当然”?——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观察渗透理论,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怎么样”。 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碎尸案 当人们每天打开网页或打开电视浏览新闻时,经常会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对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重大的刑事案件。我们虽然对这种阴暗事件感到害怕,但是同时也极为着迷,成千上万的良善市民都对描写凶杀、强奸及其他暴力形式的电影、电视、书籍和文章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好莱坞电影中每8部就有一部是以强奸为主题的。 《好人·坏人:透视人性的阴暗面》,[美]罗伯特·西蒙,新华出版社,2001.1。 因此,各种公众媒体对人间各种悲剧事件趋之若鹜,争相报道。 但即便如此,“加拿大碎尸案”事件也因其凶手丧心病狂的残忍行为和较为“传奇”的身份,恍如血腥电影一般的散播在网上的虐杀食人视频,遇害者是中国留学生,还涉及到政党,以及凶手最终的讽刺被捕,成为了这些阴暗事件中的“个中翘楚”,一时“风头无两”。 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内幕的逐渐曝光,人们的注意力从那甚至算得上是颇为创新的犯罪手段和电影一般血腥诡异的犯罪场景转移到了凶手的身份和过往经历上来,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啊,那个凶手是个色情演员,三级艳星,还是同性恋!还经常在网上找性伴侣!”、“他还虐杀过小猫,被人肉过!”、“他竟然还跟另外一个食人狂魔交往过,太可怕了!”,在惊异的语气中又蕴含着一种理所当然,仿佛这???一个人不做出这样惊悚的犯罪反而还奇怪了,让人觉得有一种想脱口而出“我就知道会这样”的感觉。 “理所当然”从何而来? 社会心理学E.T.豪尔曾经做过实验,发现两个人还未进行语言沟通之前,一方对另一方所作判断中的80%,已经通过非语言的沟通完成了。也就是说,在你向一个陌生人问好之前,他对你的交好之心或厌恶之感,有80%已经被固定下来。你的经历、家庭、教育,甚至只是你脸部、身体及衣着的每一个细节,都已经被人定位并对之进行判断、评价、预测。对此,你根本就别无选择 《原来如此:问题背后的心理学》,王春永,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7。 。 心理学中也有对这种心理学效应的解释—定位效应。定位效应就是人们在对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判断和估计的时候通常会设定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修正。但是人们的这种修正往往是不完全的,他们的观念似乎“定位”于初始值,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和态度 《不可不知的心理常识》,刘迎译,海潮出版社,2008.4。 。这些就是我们会先入为主,形成思维定式,对一类人有着刻板印象的原因。比如说到商人,我们就会想到“唯利是图”;说到军人,就会联系到威武、刚强、守纪律的特质;说到“单亲家庭”,就会认为其可能会因为性格缺陷而婚姻不幸。 而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这种“理所当然”也是有着合理解释的。美国科学家汉森提出的“观察渗透理论”认为,观察是必然的,我们总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看”对象,但归根结底我们究竟以何种方式“看”对象依赖于我们的背景知识、经验和理论 《自然辩证法讲义》,程良斌,宋子良,王晓东,王卉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9。 。而在这个耸人惊闻的刑事案件中,说到凶手是同性恋、男妓和在网上找性伴侣,就会联想到“滥交、糜烂的生活、艾滋”、“由于是特殊人群,因此会仇恨社会或沉迷堕落”,虐杀小猫会让人认为凶手“生性残忍,杀人也不在话下”,曾经和食人狂魔恋爱让人不禁认为其“变态、神经病”,也是、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文化的熏陶,往日新闻报道和社会评论的引导构成了我们的“背景知识、经验和理论”,让我们对凶手的观察被这种理论所渗透、引导,从而在主观上有一定的定型。 如何对待这种“理所当然”? 说起这种被理论渗透了的观察是否可行,无疑会见仁见智。但是我认为无疑是有利有弊的,对待各种观察对象要小心谨慎的区别对待,利用这种“理所当然”的优点,而对缺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被理论渗透了的观察并不总是让人“上当”,就是帮助我们按类型来记忆事物、判断事物。头脑中累积一定的知识、经验,可以使我们在认识同一类事物的时候,更加省力容易,而不需要长时间的摸索。 但是客观事物千差万别、包罗万象,如果总是用老眼光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