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doc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

www.CRTER.org 李平,等.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 www.CRTER.org 李平,等.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 PAGE 4614 P.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www.CRTER.org PAGE 4611 P.O.Box 1200,Shenyang 110004 k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第20卷 第31期 2016–7–22出版 www.CRTER.org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uly 22, 2016 Vol.20, No.31 ·研究原著· PAGE 4610 P.O. Box 10002, Shenyang 110180 www.CRTER.org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 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 李 平1,2,孙建民1,王 彤3(1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山东省济南市 250021;2菏泽市单县东大医院骨科,山东省菏泽市 274300;3南京医科大学骨科,江苏省南京市 210029) 引用本文:李平,孙建民,王彤.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的改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31):4610-4615. DOI: 10.3969/j.issn.2095-4344.2016.31.007 ORCID: 0000-0001-5826-3872(李平) 文章快速阅读: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神经电生理及功能变化验证 李平,男,1981年生,山东省单县人,汉族,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脊柱、创伤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孙建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脊柱外科,山东省济南市 250021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44 (2016)31-04610-06 稿件接受:2016-05-12 (1)术前和术后1周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术中监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 (2)在MRI上测定椎管内缘至顶椎区凸侧脊髓外缘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脊髓内移的距离 指标测定 经检查确诊后,行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 纳入脊柱侧后凸畸形同时伴神经损害患者18例 试验结果: 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可明显改善伴神经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指标及神经功能 文题释义: 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先天性、特发性和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长期未经治疗引起)导致的脊柱侧凸,且长期未得到良好的治疗而引起的严重脊柱矢状面和冠状面的畸形。随着后路全脊椎截骨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矫正率,但是单纯的行后路全脊椎截骨术却并不能显著性的改善脊髓神经功能,甚至可能进一步使神经功能损害加重。 体感诱发电位: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由于该方法的敏感性(对术中脊髓的牵拉、缺血以及压迫均较敏感)和具备连续检测的功能。虽然运动诱发电位监测脊髓神经损害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但是对直接反映脊髓感觉功能和连续性的监测无法满足,所以对脊髓神经功能监测时采用体感诱发电位及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测的方法可以提高准确性和可靠性。 摘要 背景:有文献报道,采用脊髓内移术修复伴有脊髓神经受压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后大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该方案改善术后神经功能的有效性机制仍不明确。 目的:观察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修复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后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 方法:选择脊柱侧后凸畸形同时伴神经损害患者18例,经检查确诊后,行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和术后1周行体感诱发电位检测,术中监测其运动诱发电位和体感诱发电位。在MRI上测定椎管内缘至顶椎区凸侧脊髓外缘之间的距离,并计算脊髓内移的距离。 结果与结论:①术前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到P40的波幅(1.66±0.29) μV、峰潜伏期为(39.25±3.02) ms;术中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检测到P40的波幅和峰潜伏期的值分别(1.68±0.28) μV、和(38.68±2.67) ms,术中与术前的波幅与峰潜伏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 角矫正率以及后凸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51.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