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垂体瘤ppt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关垂体瘤ppt课件

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诊疗规范临床路径;垂体瘤;垂体的解剖和功能;;垂体腺瘤;垂体腺瘤——解剖分类;垂体腺瘤——分泌产物分类;其他鞍区肿瘤(/dictionary_list.asp?id=7098);诊断;占位效应;头痛;视力视野改变;垂体功能障碍(多数表现为垂体功能低下);海绵窦综合征;泌乳素(PRL);泌乳素(PRL);泌乳素水平的意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生长激素(GH);促甲状腺素(TSH);促卵泡成熟素(HFSH);基础 检査 ;垂体腺瘤CT表现;垂体腺瘤CT临床应用;垂体腺瘤DSA临床应用;MRI为垂体病变首选影像学检查; 微腺瘤 1,鞍隔膨隆、鞍底下陷、鞍内结节影 2, T1WI略低信号、T2WI略高信号 3,增强: 低信号:强化低于正常垂体 (垂体先于肿瘤强化) 等信号:扫描延迟 4,薄层动态增强:早期呈低信号 5,垂体柄偏移 ;大多数垂体腺瘤由门脉供血,在增强早期垂体腺瘤的强化低于正常垂体组织,垂体微腺瘤的强化多迟于正常垂体腺前叶 有文献报道14.6%的垂体腺瘤可表现为早于垂体腺前叶的强化,可能与肿瘤由动脉直接供血或肿瘤内动脉扩张或肿瘤新生血管有关 ;动态增强 正常腺垂体强化峰值见于58.5± 28.4秒 垂体腺瘤的峰值见于117.3 ± 39秒 腺垂体的强化程度为(204.4 ± 77.2) % 垂体腺瘤的强化程度(147.7 ± 91.6)%;A;A;一组267例垂体腺瘤 向鞍上发展者占 90.3% 向鞍下生长者占 26.6% 向鞍旁生长者占 39.9% 各组不同病理类型中,促性腺激素腺瘤95%向鞍上生长,PRL腺瘤55.7%向鞍旁生长, 40.3%向鞍下生长。;MRI特点;T1W;鉴别诊断;鞍上生殖细胞瘤;鞍上生殖细胞瘤;异位生殖细胞瘤;颅咽管瘤;颅咽管瘤;颅咽管瘤;颅咽管瘤;颅咽管瘤;多见于成年人,内分泌学检查正常,CT及MRI检查为均匀信号强度的病变,明显强化,可见脑膜尾征,囊性变少见,可见垂体信号。;脑膜瘤;鞍结节脑膜瘤;无明显内分泌障碍。CT及MRI可见正常垂体信号, 鞍旁可有或无钙化,混杂信号强度。MRI可见流空效应。DSA明确诊断。;床突旁动脉瘤;多见于少儿,主要表现为视力下降明显,无内分泌异常表现,可合并神经纤维病变的表现。 ;视神经胶质瘤;最常发生于肺、乳腺癌转移,可发生于垂体、垂体柄、下丘脑,表现为垂体和/或垂体柄、下丘脑占位,明显强化,与垂体瘤难以区分,随诊,生长迅速及周围结构受侵。 ;鞍区转移瘤;少见,多见于40~60岁,分叶状、不规则,通常在CT及MRI分别表现为低密度及低信号强度病变,边界锐利,沿脑沟及脑池生长。与Rathke囊肿鉴别困难,与颅咽管瘤鉴别:不强化。;表皮样囊肿;非肿瘤性囊肿,是垂体胚胎发育的遗留,女性略多见,临床多无症状,有症状多为:垂体功能不全(70%)、头痛(50%)、视力受损(50%)、尿崩症,MRI平扫信号多样。 ;Rathke囊肿;RATHK’S 囊肿; ;垂体脓肿;垂体瘤伴脓肿;脊索瘤;空泡蝶鞍综合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多巴胺兴奋剂;长效拟生长抑素类药物;5-羟色胺拮抗剂;可的松抑制剂;激素替代药物;;手术治疗——经蝶鞍单鼻孔垂体瘤切除术;术前准备;术前护理要点;手术要点;1.麻醉与体位:全麻,口腔填塞纱布条,平卧头后仰25°,术中应用抗生素; 2.剥离鼻中隔黏膜:常规消毒,左侧鼻前庭黏膜皮肤交界处切开,软骨膜下分离鼻中隔黏膜至蝶窦前壁,人工骨折鼻中隔黏膜,沿筛骨垂直板分离至蝶窦前壁,上显微镜,扩张器暴露双侧黏膜,咬除筛骨垂直板,暴露蝶骨嘴; 3.切除蝶窦前壁:充分暴露鞍底,勿超出蝶窦开口; 4.切开鞍底:鞍底骨质开窗范围不超过颈内动脉隆起的内缘; 5.切开鞍底硬脑膜:探针穿刺试穿硬膜后,十字切开硬膜,范围小于骨窗; 6.肿瘤切除:用刮匙、吸引器分块去除肿瘤,肿瘤与大动脉及分支粘连紧密难以分离可残留部分,行次全切除,术毕术区自体脂肪填塞,生物胶加固修补,充分止血,鼻腔油纱布填塞。;手术治疗——经颅入路手术;术前准备;1.麻醉与体位:全麻,额下入路头偏对侧15°~30°,并使头过伸15°,经翼点入路,头偏向对侧30~40°,以暴露翼点区域;;2.经额入路采用冠切单侧额下中线旁入路:常规消毒,皮肤切口在发际内,从耳屏前1cm到对侧颞上线,在颧骨和眶缘的连接处钻关建孔,平行于眶板及失状窦锯开骨瓣; 3. 平行于前颅底下壁,从中线到蝶骨翼外侧弧形剪开硬脑膜:充分暴露外侧裂,剪开蛛网膜,释放脑脊液,减低颅压; 4. 肿瘤切除:充分暴露两侧视神经之间的鞍膈,双极电凝鞍膈硬脑膜,并用细针穿刺鞍膈硬脑膜,排除鞍内动脉瘤,确

文档评论(0)

牛X文档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