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坤慈善思想初探的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吕坤慈善思想初探的论文.doc

  吕坤慈善思想初探的论文 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12)03000404   吕坤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人“刚介峭直,留意正学”\[1\],学术界对其早有关注。在此,笔者想就吕坤的慈善思想这一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 慈善动机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所谓的善人,他们的所谓善举也是史不绝书,而且他们的慈善动机,各有不同。从积极的角度看,有的人希望实行善举,获得良好的社会声望;有的人则盼望自己的善行能给自己或家人乃至于后代子孙积德、造福。从消极角度看,有的人则是单纯的沽名钓誉,甚至借慈善谋取个人私利。   相比之下,在吕坤的心目中,君子实施善举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行善本身,其动机是很单纯的。他认同这样的观点,即君子应该自为善,而不是希望借行善来趋吉避凶,更不应该“求人之誉,怨人之毁”。即使“善者皆凶,而君子不敢避善以趋吉;善者皆祸,而君子不敢忘善以徼福;善者皆毁,而君子不敢为善以邀誉”。所以,行善的最高境界是:“其吉也,福也,誉也,君子之为善自若也。反是,君子之为善,亦自若也。吾为所当为,如饥之食,渴之饮耳。吾不为所不为,如饥不食堇,渴不饮鸩耳。吉凶、祸福、毁誉,听其自来也”\[2\]367-368。可见,吕坤的慈善动机是,为善行善。   二、 鼓励行善之法   在吕坤生活的明朝万历年间,贫富差距巨大,社会严重不公平。那时,“富者田连阡陌,金满箱囊,饫甘饜浓,踏繍铺锦,歌儿舞女,醉月眠花,画栋雕梁,乘坚策肥,其狼藉暴殄之余,犹足以呕僮仆而饱狗彘。乃耕夫织妇,早作夜勤,祁寒暑雨,黧身枯面,枵腹攒眉,儿羸女鬻,终岁辛苦如马牛,而一家衣食如乞丐。.cOm又瞽目残肢,孤儿独老,菜色鹑衣,为沟中瘠,为道边殣者在在有之”\[2\]279。众所周知,不是所有有能力的人都会自觉的投身于慈善事业。需要采取办法,唤起他们慈善意识,鼓励他们从事慈善事业。这一点,古今同理。当时,有的人已经认识到:“善则誉,不善则毁。虽然此理也,此圣人教人不得已之说也”\[2\]368。吕坤则将事前“劝导”和事后“奖励”作为鼓励人们从事慈??事业的方法。吕坤的“劝导”之法也有几种不同的具体方式。   在道德层面,吕坤是以“天命”唤起人们的慈善意识。首先,吕坤指出了社会上存在贫富差距,有需要提供帮助的穷民,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正所谓:“不能无有余不足者,天地之数也”;这是由“天命”所决定的,是不能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其次,吕坤告诉富有之人,贫穷无告之人同他们一样有着追求富足生活的渴望。他明确指出:“诸无告人不可胜数,彼其骄奢安逸之性岂与我殊哉?”最后,吕坤告诫富人应当为穷人所处的困境负责,因为“敛群不足铸我有余,富者之事也”;“不杀穷汉安得富”。吕坤希望富者能用仁者之心,以“损我有余益彼不足”的信念来从事慈善事业,帮助穷人度过难关。这样一来,富者就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即使“不发其身”,也能“发尔子孙”。倘若,富者一味追求奢华享受,而不愿行善来帮助穷人,“不肯乐分与以益彼之不足”;则将会“积孽其躬,而获罪于天矣”。因为吕坤相信,上天是公平与正义的代表。若富者为富不仁,“将施予不能”;“天何亲何私?尔何功何德,而令久享此乎?”\[2\]515-517,1268,279   在官府层面,吕坤强调“善不独行,当与善者共之”。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他认为,官员应当“行劝义之令”,以百姓父母之心,亲自登门拜访富裕人家来劝导他们行善。例如,灾荒之年,“掌印官执一薄籍,少带人数,各裹餱粮,徧到乡村,看得衣食丰足房舍整齐之家,便入其门,亲与讲说。或愿舍米粮若干担,或愿煮粥若干日,饲养若干人,务尽激劝之言,无定难从之数。如有所许,即令自登簿籍,待年丰少宽岁月,或官或民照数补还”\[2\]927。   吕坤希望通过行善之人进行奖励,以树立典型,鼓励人们多做善事。仍以救济饥民为例,吕坤决定:“舍粥之家,费米五石以上者,纪大善一次。十石以上者,纪大善二次。二十石者,给与免贴一张,犯笞仗罪名应的决者免决,应纳赎者免赎。三十石以上者,州县呈送该道送牌,仍给免贴一张。五十石以上者,州县呈本院给与冠带。本院送扁,仍各给免贴二张。其所活人数,亦照官簿纪名。将散之前五日,有司官亲至舍场,查簿审人。众口称德,活千人以上者,本院亲至其门,仍题请冠带旌奖,请入乡饮,仍给免贴五张,子孙犯死罪 以下,虽难免罪,不许加刑”\[2\]974-975。明代的乡饮(也称乡饮酒礼)源自古礼,是由地方官宴请当地年高有德者于公堂,其意为敬老尊贤。按照当时的规定,应天府及直隶府州县,每年春正月、冬十月,府、州、县官员与学官率士大夫中年长的,于学校举行乡饮酒礼。在外行省所属府州县也皆效仿京师,其民间里社,以百家为一会,粮长或里长主持,百人内以年最长者为正宾,其余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