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数学压轴题之动点题目训练.doc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中考数学压轴题之动点题目训练

2011中考数学压轴题之——动点题目训练 动点试题是近几年中考命题的热点,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知识综合,构成中考试题的压轴题。动点试题大致分为点动、线动、图形动三种类型,动点试题要以静代动的解题思想解题。下面就中考动点试题进行分析:   例1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4cm,∠A=60°,BD⊥AD.一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1cm的速度沿A→B→C的路线匀速运动,过点P作直线PM,使PM⊥AD.   1.当点P运动2秒时,设直线PM与AD相交于点E,求△APE的面积;   2.当点P运动2秒时,另一动点Q也从A出发沿A→B的路线运动,且在AB上以每秒1cm的速度匀速运动,(当P、Q中的某一点到达终点,则两点都停止运动.)过Q作直线QN,使QN∥PM,设点Q运动的时间为t秒(0≤t≤8),直线PM与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图形的面积为S(cm2).   (1)求S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   (2)求S的最大值.   1.分析:此题为点动题,因此,1)搞清动点所走的路线及速度,这样就能求出相应线段的长;2)分析在运动中点的几种特殊位置.   由题意知,点P为动点,所走的路线为:A→B→C速度为1cm/s。而t=2s,故可求出AP的值,进而求出△APE的面积.   略解:由AP=2 ,∠A=60°得AE=1,EP= . 因此.   2.分析:两点同时运动,点P在前,点Q在后,速度相等,因此两点距出发点A的距离相差总是2cm.P在AB边上运动后,又到BC边上运动.因此PM、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图形不同.故分两种情况:   (1)①当P、Q都在AB上运动时,PM、QN截平行四边形ABCD所得的图形永远为直角梯形.此时0≤t≤6.   ②当P在BC上运动,而Q在AB边上运动时,画出相应图形,所成图形为六边形DFQBPG.不规则图形面积用割补法.此时6<t≤8.      ⑴略解:①当P、Q同时在AB边上运动时,0≤t≤6.   AQ=t,AP=t+2, AF=t,QF=t,AG=(t+2), 由三角函数PG=(t+2),   FG=AG-AF=(t+2)-t=1.S =·(QF+PG)·FG=[t+(t+2)]·1=t+.   ②当6<t≤8时,   S=S平行四边形ABCD-S△AQF-S△GCP.   易求S平行四边形ABCD=16,S△AQF=AF·QF=t2.   而S△CGP=PC·PG,PC=4-BP=4-(t+2-8)=10-t.由比例式可得∴PG=(10-t).∴S△CGP=PC·PG=(10-t)·(10-t)=(10-t)2.   ∴S=16-t2-(10-t)2=(6<t≤8    ⑵分析:求面积的最大值时,应用函数的增减性求.若题中分多种情况,那么每一种情况都要分别求出最大值,然后综合起来得出一个结论.此题分两种情况,那么就分别求出0≤t≤6和6<t≤8时的最大值. 0≤t≤6时,是一次函数,应用一次函数的性质,由于一次项系数是正数,面积S随t的增大而增大.当 6<t≤8时,是二次函数,应用配方法或公式法求最值.   略解:由于所以t=6时,S最大=;   由于S=(6<t≤8,所以t=8时,S最大=6.    综上所述, 当t=8时,S最大=6.   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为菱形,点C的坐标为(4,0),∠AOC=60°,垂直于x轴的直线l从y轴出发,沿x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设直线l与菱形OABC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N(点M在点N的上方).   1.求A、B两点的坐标;   2.设△OMN的面积为S,直线l运动时间为t秒(0≤t≤6),试求S与t的函数表达式;   3.在题(2)的条件下,t为何值时,S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1.分析:由菱形的性质、三角函数易求A、B两点的坐标.   解:∵四边形OABC为菱形,点C的坐标为(4,0),    ∴OA=AB=BC=CO=4.如图①,过点A作AD⊥OC于D.∵∠AOC=60°,∴OD=2,AD=.    ∴A(2, ),B(6, ).   2.分析:直线l在运动过程中,随时间t的变化,△MON的形状也不断变化,因此,首先要把所有情况画出相应的图形,每一种图形都要相应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这是解决动点题关键之一.   直线l从y轴出发,沿x轴正方向运动与菱形OABC的两边相交有三种情况:      ①0≤t≤2时,直线l与OA、OC两边相交(如图①).   ②2<t≤4时,直线l与AB、OC两边相交(如图②).   ③4<t≤6时,直线l与AB、BC两边相交(如图③).   略解:①∵MN⊥OC,∴ON=t. ∴MN=ONtan60°=.∴S=ON·MN=t2.      ②S=ON·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