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浅析 幽明录 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论文.docVIP

浅析 幽明录 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 幽明录 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论文.doc

  浅析 幽明录 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的论文 摘 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反映了上古与中古过渡时期的语言变化,人称代词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幽明录》一书中第一人称代词的计量分析,力求客观地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关键词:《幽明录》 第一人称代词      《幽明录》是南宋刘义庆编撰的志怪小说,原本已亡佚,后由鲁迅辑录于《古小说钩沉》中。因这一时期语言较为特殊,刘义庆所编的《世说新语》研究者众多,但《幽明录》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实际上它同样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语言特征。本文主要研究《幽明录》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予)”“朕”“身”“某”“仆”“侬”等①。 中国论文联盟   一、第一人称代词   (一)我   “我”在《幽明录》中共出现85例,100次,其中以作主语为主要语法功能,共有42例45次,也可以作宾语、定语和兼语。如:   (1)我正见一物甚黑,而手脚不分明,少日中多夕来,辄共斗,深自惊惧焉。   (2)我是天神,乐卿此牛,若不与我,来月二十日当杀尔儿。   (3)入市遍买胡粉,次此女,比之手迹如先,遂执问女曰:“何杀我儿?”   (4)我乃前太守徐玄方之女,不幸早亡,亡来四年,为鬼所枉杀;按生箓乃寿至八十余,今听我更生,还为君妻,能见聘否?   (二)吾   “吾”在文中共出现29例,30次,也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如:   (5)吾比欲安处汝,职局无缺者,惟有雷公缺,当启以补其职。.   (6)此人言:“昨日鬼助某甲,今复来助吾,可辇谷与之。”   (7)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耶?”   (8)琮曰:“吾常梦见女子将吾宴戏,恐必不免。”   上古时期“吾”只能在否定句里作宾语,出现在动词前面。如:   (9)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10)我胜若,若不吾胜。(《庄子·齐物论》)   但后来“吾”作宾语的情况逐渐增多,且不论是否在否定句中都有出现,以上例子也反映了这一变化。   (三)“我”“吾”比较   1.语法功能    次数 百分比    我 吾 我 吾   主语 45 18 45% 60%   宾语 24 3 24% 10%   定语 23 8 23% >26%   兼语 8 1 8% <4%   合计 100 30 100% 100%      从上表的计量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此时期“我”和“吾”相比,“我”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100﹕30),“我”在充当主语、宾语、定语和兼语等句子成分时,都比“吾”应用得更为频繁。   (2)相对来说,“我”作主语、宾语和定语所占比例较为均匀,这三种语法功能都较强;“吾”主要作主语和定语,而充当宾语的功能较弱。   2.与第二人称代词对称    作为第一人称出现次数 与第二人称搭配次数 百分比   我 100 35 35%   吾 30 8 <27%      从上表可以看出,与“吾”相比,“我”更频繁地用于与第二人称搭配的语句中。   (四)余(予)   “余(予)”在文中共出现4例,4次,分别作主语1次,宾语2次和定语1次。如:   (11)我作道师,死不过作社公,今日得北斗,主簿,余为忝矣!   (12)即唤:“群伴何不助余邪?”   (13)王曰:“吾鹰所获以百数,汝鹰曾无奋意,将欺余耶?   (14)既去,疑非人,寻刺,曰:是予舍西土瓦中人。   (五)朕   “朕”在上古作第一人称代词时,不论普通民众还是贵族阶层都可以用。后来秦始皇开始将“朕”定为皇帝专用自称词,《幽明录》中出现的也都是皇帝自称,共4例,4次,作主语和宾语各2例2次。如:   (15)乃召羽林,语主人曰:“朕,天子也。”   (16)帝闻其声,异而召问之,书生具说所见,乃悟曰:“此人是婢婿,将欲肆其凶于朕。”   (六)身   “身”作第一人称代词有强调自身的意味,在《幽明录》中仅有2例2次,分别作句子主语和兼语,各1例1次。如:   (17)矩怪问之,杜曰:“天上京兆,身是鬼,见使来诣君耳!”   (18)徐问其故,答云:“君违誓,不复相为。使身一人留卫箓耳!”   (七)某   “某”在《幽明录》中作人称代词出现1例,1次,作定语。如:   (19)乃见承云,着通天冠,长八尺,自称为方伯,“某第三子,有隽才,方当与君周旋。”   吕叔湘先生认为“某”不是人称代词:“许多书上用‘某’字,那是写书的人用来代替说话的人的名字的,并非说话的人自称为‘某’。”[1]对此应该持更为谨慎的态度,当“某”出现在对话中的主语位置时,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理由或证据来说那是写书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