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和发展趋势的论文.docVIP

浅析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和发展趋势的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和发展趋势的论文.doc

  浅析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和发展趋势的论文    论文 关键词:黄河下游 历史 时期堆积形态   论文摘要:本文将历史学及地 理学 的研究方法和水利 科学 相结合,着重探索黄河下游的堆积历史过程,并借助于“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下游超长期河川径流与堆积历史的关系,给出河床堆积的 发展 趋势的预估。通过与相关科学的关联,认识到揭示下游堆积的 自然 机理,联系到大环境变迁背景的必要性。   一历史和 现代 的黄河下游河床堆积形态 本文所指的堆积状况,是指在较长的历史时段中河道冲淤累积的宏观结果,探索首先通过大量的水文地质钻孔,结合文物考古工作,对华北大平原的堆积作出概估,为估算干流河床堆积,提供了宏观的基面。 西汉时豫北浚滑、濮阳一带河床埋深8-l0m,当时床砂由中砂向细砂转化,表明曾有剧烈加积。从西汉初到北宋初,黄河河床积厚3-4m,宋金时期积厚4.5m,床砂向极细砂、粉砂转化[1]。豫东的明清黄河,15世纪初在开封黄河上下,尚无系统堤防;明代天顺年河决,“城中水丈余”,河漫滩至少已高于地面2-3m;崇桢年河决没城,泥沙淀积,滩地竟高于城市地面5-6m,明末至清道光年,市区淤厚达7-8m。累计15世纪中至19世纪中,开封河漫滩累积淤厚达11.5—13.5m。兰考以下,北股河道利用临背差判断堆积厚,1495—1781年淤厚7.0-10.0m;南股河道新筑南堤高6-8m,到1855年黄河改道前,新河积厚6-9m.利用文物资料及太行堤内外地层资料,曹(州)考(城)河段1494—1781年积厚7.0—10.0m,1534年刘天和比较北流与南枝河段,北流高出1.5丈,概估在1494—1546年的分流期内,堆积约占总积厚的一半。.兰(封)睢(州)河段的临背差显示了堆积厚,1783—1855年积厚4.0—8.1m.商(丘)虞(城)河段临背差已不反映实际积厚,利用始建南堤时原地面高,得1572—1855年积厚8.8—12.0m。对苏皖两省明清故道的研究, 参考 南京师范大学所作地貌考查成果。   上述工作皆忽略了地壳垂直升降的影响.综合以上工作,参照复原后的黄河故道平面形态[2],分析、统计黄河下游各河段、各时期的堆积状况(表1)。   可见:1)黄河下游的堆积,在西汉初到金元,明清、现行河道三个时期不同河道中,河床形态具有相对可比性,各期堆积速率呈一定 规律 变化。从豫河看,北宋前堆积小于0.30—0.35cm/a,宋金时期存在一加积时段,典型的滑(州)澶(州)段已与明清豫河接近;元明时贾鲁大河堆积率又高于滑澶河段。明清堆积率最高部位在豫河,似以沿程淤积为主,宏观堆积速率也高于历代。1855年改道后,山东境内堤防在19世纪末逐渐完善,至本世纪70年代,平均堆积率未超过5cm/a,高村以下不少地方,本世纪30—60年代堆积率超过l0cm/a。从历史过程的纵向看,黄河下游的堆积率正在增长中。2)利用复原的河道平面形态粗估明清下游的堆积量,自有系统堤防控制到清末铜瓦厢改道,下游河道淤积2.39-2.84*108m3/a,略等于1950—1985年的平均淤积2.73*108m3/a(已扣除工程环境因素)。表明古今下游的堆积是具有可比性的。3)以云梯关以下河段作为明清的河口段处理,参考南京师范大学成果与河口段实测资料,假定堆积与河口延伸成线性关系,则各时段河口延伸及堆积估算如表2:   表1历史时期河南黄河下游河道堆积状况 河 道 河 段 研究时段(年) 河 道 部 位 河床堆积 m 黄河干道 郑州桃花峪附近 西汉初期——1450 1450——1850 全河床 全河床 5.0 5.0 豫北故道 滑县-濮阳 西汉初——北宋初 北宋初期——1194 全河床 全河床 3.0—4.0 4.5 贾鲁大河 虞城-夏邑 元代——1558 全河床 7.0—10.0 明清黄河 沁河口—东坝头 开 封 兰 考 民 权 商丘—虞城 丰 县 徐 州 睢 宁 泗 阳 云 梯 关 大 淤 尖 1493——1855 1450——1642 1642——1855 1495——1781 1783——1855 1495——1781 1783——1855 1572——1855 1572——1855 1572——1855 1572——1855 1578——1855 1590——1855 1677——1855 全河床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河漫滩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