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动或克制
PAGE
PAGE 16
积极主动或谦抑克制:
“审判管理权”的正确定位与有益行使
孙 辙 朱千里
引言
随着审判管理实践不断深化逐渐产生的所谓“审判管理权”概念,目前虽然学界对其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以及性质、属性、内涵等尚无定见与共识,持商榷乃至否定态度者大有人在,也鲜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理论研究和阐述。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对实践的熟视无睹而假装视而不见,现实是,该种权力在越来越多的法院客观上正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在近期下发的《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审判权与审判管理权运行机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中亦对其作了界定:“审判管理权是指人民法院通过组织、领导、指导、评价、监督、制约等方法,对审判工作进行合理安排,对司法过程进行严格规范,对审判质效进行科学考评,对司法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确保司法活动公正、廉洁、高效运行的权力。”有鉴于此,虽然笔者亦认为由审判管理实践而产生并客观存在的该种权力尚存颇多有待商榷之处,但为方便行文起见,本文在阐述该种权力时,仍依当前司法实践界之通常观点称之为“审判管理权”,并据此展开讨论,而姑且不论该概念是否乃是科学严谨之定论。
一、缘由探析:当前审判管理制度的产生及其原因
(一)当前审判管理制度的产生及其价值
在我国,审判管理早已有之,就近而言,在人民法院“一五改革”之前,一直实行着行政化的审判管理制度——院、庭长批案制。 “一五改革”在对这一管理模式直接僭越审判权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推行了“还权”于审判组织的审判方式改革。而随着院庭长行政批案权的逐步弱化,在一定程度上司法审判“脱离人民群众,当事人花费诉讼成本而纠纷未能有效解决,怨气较大四处上访;案件被上级法院改判和发回重审的数量增加,审判质量有所下降等”现象不断出现。无可否认,具有现代管理学特点的当前审判管理制度正是应对这一现状的产物,它强调管理的制度化、专门化、科学化、集约化,实践中的确起到了提高审判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的作用。
概言之,无论传统审判管理模式,还是当前审判管理模式,其出发点都在于规范和保障审判权的正当有序行使。对审判权的运行而言,“审判管理权”一方面试图通过对审判权运行过程的监督制约达到控权目的,另一方面又确实(声言)以保障审判权的正常运行为其重要的价值追求。“从西方发达国家审判管理的实践来看,作为制度化的审判管理,其更主要的功能是促使提交到法院的社会纠纷尽早解决,以最大限度地缓解法院的审判压力。通过审判管理达到纠纷的快速处理,是这些国家设置审判管理制度的主要目的。”可见,审判管理存在的价值主要在于保障审判权的正常运行,期待能够通过监督、指导、服务、引领等形式,促进审判权在法定框架内正当有序运行,进而推动纠纷的有效解决。
(二)当前司法国情下强化审判管理的主要原因
审判权的行使过程就是法官运用程序法与实体法规定或根据法律精神、法律原则要求,通过法律思维方式对纠纷的解决作出判断的过程。在审判权的行使过程中,法官不仅要依据逻辑进行推理,更要考量正义、道德、政策、国情等因素,依据法理和经验来作出判断。对于法官的独立判断,一般不应加以外力进行管理。基于这一特点,对审判权的制约与规范,首先和主要应通过对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来实现。然而在我国当前司法国情下,审判权行使的失范有其较为复杂的现实原因。
首先,实体法律制度建构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是造成审判权失范的首要原因。实体法是法官裁判公正性与合法性的根本保障,虽然期望实体法对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纠纷作出规范是天真与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要求实体法尽量对当前及今后较长时间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规范,无疑是对立法者们的合理要求。但时至今日,“宜粗不宜细”、有争议或争议过大就放一放暂不规定、过分强调立法的弹性忽视刚性等习惯做法和思维定式仍旧在我国实体立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由此造成较多实体法规范存在实践操作性不强、弹性空间过大等弊端,实体规范根本就缺乏的现象也时有出现,这显然增加了审判权被滥用的可能。
其次,对程序法的不正确认识是造成审判权失范的重要原因。程序对于保障司法权的正当运行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保障实体裁判的公正性,而且能够赋予法院判决结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但在传统上,我国一直将程序法规范作为实现实体公正的附带工具,对其缺乏必要的尊重。其一体现在立法上的相对忽视,程序制度设计欠缺缜密性与可操作性,制度漏洞过多;其二体现在实践层面对严格执行程序法规范存在的随意性。而缺少了程序的制约,审判权就具备了成为脱缰之马的条件。
再次,法官整体职业素质不理想是影响审判权的正当有序运行又一原因。司法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法官作为社会中的法律和秩序之含义的解释者,就必须提供那些被忽略的因素,纠正那些不确定性,并通过自由决定的方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