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选编
第一章 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第一节 城市环境;按环境的主体:人类环境:以人为主体;以植物为主体:植物体以外的所有自然条件为环境。
按环境的性质:自然、半自然、人工环境
按环境的范围: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生境→植物的小环境→体内环境
生境(habitat):具体的植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二、城市环境;㈡城市环境的特征;;;㈢城市的环境问题;第二节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3.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4.阶段性作用;最小因子、耐受限度与限制因子;耐受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Shelford 在最小因子定律和限制因子的基础上产生。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在Shelford 以后,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耐受性定律作了发展:
每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
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不同的生物种,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2.能量环境;2.1.1 地球上光的分布
紫外线(<380nm)9%、可见光(380~760nm)45%、 红外线(>760nm)46%。
1. 在空间上的分布
纬度
海拔高度
太阳高度角
坡向
植被
水体中
;不同纬度处的日照长度 ;2,在时间上的分布;(1)植物对光质的适应;2.1.3生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2.1.4 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典型温带深湖水温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2.2.2 温度与动物类型;2.2.3生物对温度的适应;令;2.2.4 生物对极端环境温度的适应;3,植物对高温的适应;2.2.5 生物对周期性变温的适应;2.3 风对生物的作用及防风林;2.3.2 风的间接作用;补充:科里奥利效应;飓风:美国国家飓风中心的资料显示,飓风与台风只是同一种气候现象在不同地方的不同称呼。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风速分级, 风速在17米/秒以下的热带气旋称为热带低压,17米/秒—33米/秒的称为热带风暴。 达到33米/秒以上时,这种天气现象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称为飓风,太平洋西部称为台风,印度洋称为旋风。 ;;2.3.3 防风林;;2.4 火因子;3 物质环境;3.1 Water;1. 空间上的分布;3.2 生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性;红树林;;2 动物对水的生态适应;3.3 大气及其生态作用;;3.4 SOIL;土壤的生态意义:
1 土壤位于陆地生态系统的底部,具有营养物传递系统,再循环系统和废物处理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底或基础。在土壤中进行的两个最重要的生态过程是分解和固氮过程。
2土壤为陆生植物提供了基质,为陆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土壤是植物萌芽、支撑和腐烂的地方,又是水和营养物储存场所;是动物和微生物藏身处,排污处;是污染物质转化的重要基地。因此土壤无论对植物或动物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 3.4.1、土壤的物化性质与生物特性
土壤是由固体、水份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固体包括无机颗粒与有机物。土壤固相颗粒是土壤的物质基础,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土壤颗粒的组成、性质及排列形式,决定了土壤的理化性质与生物特性。
1.土壤质地与结构
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颗粒按直径可分为粗砂,细砂,粉砂和粘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texture)。
根据土壤质地,土壤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 2.土壤水分
土壤水分(soil moisture)能直接被植物根吸收利用。土壤水分有利于矿物质养分的分解、溶解和转化,有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增加了土壤养分,有利于植物吸收。此外,土壤水分能调节土壤温度,灌溉防霜就是此道理。
土壤水分过少时,植物受干旱威胁,并由于好气性细菌氧化过于强烈,使土壤有机质贫瘠。土壤水分过多,引起有机质的嫌气分解,产生H2S及各种有机酸,对植物有毒害作用,并因根的呼吸作用和吸收作用受阻,使根系腐烂。
土壤水分影响了土壤动物的生存与分布。; 3.土壤空气
土壤空气主要来自大气。但土壤空气中的O2 含量和CO2含量与大气有很大的差异,土壤中O2浓度一般为10—12%,CO2一般在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