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宾语、宾语前置、被动句课件2012_02_07
第二节 叙述句;双宾语句;双宾语句学习重点;什么是双宾语?;相同点:双宾结构是古今共有的句法结构;古今汉语里,含有取予义或问告义的动词都能带双宾语。
不同点:古代汉语中,动词“为”也常常带双宾语。古代汉语的双宾结构在结构形式和语义关系方面还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特点。;(一)取予、问告、称谓意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二)动词“为”带双宾语;双宾语句讲授结束
再见!;宾语前置句;本节重点;什么是语序?;一 宾语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疑问句,如果是“谁”、“孰”、“何”、“胡”、“奚”、“曷”、“安”、“恶”、“焉”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大都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例如:
①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成公三年》)
②沛公安在?(同上)
③大王来何操? (《史记·项羽本纪》)
④许子奚为不自织? (《孟子·滕文公上》)
⑤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 ;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才能前置,如果宾语是名词或以疑问代词作定语的名词性词组,则一般不能前置。
思考:
①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②帝曰:欲于何所王之?”王夫人曰:“愿置之洛阳。”《史记·三王世家》)
③姜氏何厌之有?
在上古汉语里,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是比较严格的,有人视为一种语法规则,尽管有例外,但极少。 ;(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远没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严格。例如:
①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
(《诗经·魏风·园有桃》)
②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这说明,从先秦时代起,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就已经开始从前置向后置发展了。到了汉代,这类句子中的代词宾语大都置于动词之后,而魏晋以后,口语性较强的著作中则绝大多数都移至动词之后了。 ;(三)用“之”、“是”、“实”复指的宾语前置 ;“唯……之……”或“唯……是……”的格式。;在古汉语中,为了突出和强调宾语,也有时不借助任何条件,直接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 ;二 谓语前置;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疑问句 疑问词;(一)疑问代词;“诸”字是“之乎”的合音。“诸”字用于句尾的时候,可以用“之乎”去解释,但是只表示疑问和反问。例如: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颜渊)
“诸”也可以用在句中,是“之于”的意思。例如: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投诸渤海之尾。
“哉”字的主要用途有二:一是表示反问,一是表示感叹。一般地说,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跟它呼应,才能表示反问。例如:
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遊)
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左传·僖公五年);否定句 否定词;宾语前置内容结束
再见!;被动句式;一、什么是被动句 ;二、被动句的类型;(二)被动句式;2.“为(wéi)”字句和“为……所……”句式; “为……所……”句式;3.“见”字句和“见……于……”句式;见……于……句式;4.被字句;先秦时期,“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为“受到、蒙受”。
①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三》)
②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
战国末期,“被”可以带动词宾语;到了汉末,“被”字后可以出现主动者,它的动词意义逐渐虚化,最终发展为介词。用“被”字的被动句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
②国一日被攻,遂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齐策一》)
③公曰:“吾被皇太后徵,未知所为。”《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
④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世说新语· 言语》);几种常用习惯句式;习惯句式又叫固定句式、凝固结构。常用的习惯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如何、若何、奈何 ;(二)如何、若何、奈何 ;二、何以……为 ;三、何……之有 ;四、不亦……乎 ;五、无(毋)乃……乎 ;六、得无(得毋)……乎(邪、欤) ;七、孰与 ;“孰与”还有一种用法,用在相比较的两项之间,但比较之后往往选择后者,相当于“孰若”,可译为“哪如”或“哪比得上”。例如:
①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荀子·天论》)可译为“哪比得上把上天当作物那样蓄养起来而控制它”。
②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柳宗元《童区寄传》)可译为“哪如让我做一个人的奴仆”。 ;谢谢大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