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过滤选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过滤选编

第 七 章 过滤;7.1 过滤概述 过滤:混凝、沉淀之后进一步降低水中的杂质,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的工艺过程。因为混凝沉淀之后水中浊度约为10NTU,含有微小的絮凝颗粒(即2~30μm的颗粒)需要进一步去除。;分类 1 按滤速:慢滤池和快滤池 2 按滤料层结构:单层、双层和多层滤料 3 按水流流经滤层的方向:上向流、下向流等 4 按阀门配置:四阀滤池(普通快滤池)、双阀滤池、 无阀滤池、虹吸滤池、单阀滤池 5 按滤池运行方式:间歇式和连续式 6 按过滤驱动力:重力式和压力式; 滤池的分类: 慢滤池 根据滤速的不同分为: 快滤池 ;7.2 慢滤池和快滤池 一 慢滤池 于1826年在英国伦敦首先建立,亦名英国滤池。 构造如图:; ;工作条件 1.出水浊度可接近于0NTU,而且能很好的去除细菌、臭味、色度,水质很好,可直接饮用。  2.过滤速度慢:v=0.1~0.3m/h 3.在滤料表面几厘米砂层中形成发粘的滤膜,这滤膜是一些藻类和原生动植物繁殖的结果,形成滤膜大约需要1~2week。 4.滤池工作1~6个月后,被淤泥堵塞,需人工将表面1~2cm砂刮出来清洗,再重新铺装。;优缺点:  优点:水质好,能去除细菌、病毒,分别达98~99%,可直接饮用。  缺点:生产效率太低,占地面积大。 如生产量为2000m3/h的水厂,需占滤池面积2000/0.2=10000㎡=1公顷。  慢滤池砂的清洗很费时间,很费人工,劳动强度大。;二 快滤池 ;1 构造 进水系统、过滤系统、集水系统、反洗系统 H滤层=0.7~0.8m;   d=0.5~1.2mm K80=d80/d10=2.0左右;  H水深=1.5~2.0m 进水浊度一般在10NTU左右,出水可达饮用水标准。 V滤速=8~12m/h(滤池的产水量用滤速表示)滤速是指 单位时间、单位过滤面积上的过滤水量,单位为m3/(m2 ? h)或m/h。;一 滤料 1 要求  1)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以防止冲洗时,滤料产生严重磨损和破碎现象。  2)具有足够的化学稳定性,以免滤料与水产生化学反应而恶化水质,尤其不能含有对人体健康和生产有害的物质。  3)具有一定的颗粒粒度级配和适当的孔隙率,尤其外形近于球形的颗粒孔隙率大,表面比较粗糙者,其比表面积较大。   此外,滤料应尽量就地取材,货源充足,价廉。;3 滤料性能参数 1) 滤料的比表面积;  (1)有效粒径d10和不均匀系数k80表示  d10-通过滤料重量10%的筛孔孔径,反映小颗粒所占比例。是产生水头损失的主要部分。砂滤池d10 =0.5~0.6mm。   实验表明:若滤料d10相等,即使其级配曲线不一样,过滤时产生的水头损失仍然相近,由此可知造成水头损失有效部分正是粒径小于d10的哪些颗粒,所以把d10称为有效粒径。    ;     反映滤料颗粒的均匀程度。      k80大(粗细相差大),对过滤和反冲洗不利。; K80愈大, 表示粗细颗粒尺寸相差愈大, 颗粒愈不均匀, 这时对过滤和冲洗均不利。 因为K80较大时, 过滤时滤层含污能力减小; 反冲洗时, 为满足粗颗粒膨胀要求, 细颗粒可能被冲出滤池, 若为满足细颗粒膨胀要求, 粗颗粒将得不到很好清洗。 如果K80愈接近于1, 滤料愈均匀, 过滤和反冲洗效果愈好, 但滤料价格提高。 砂滤池控制K80=2.0左右。;3)最大粒径、最小粒径 表7-2 滤料级配与滤速; ; ;二 承托层 1 一般由一定级配的卵石组成,敷设于滤料和反冲洗配水系统之间。 2 作用:(1)支承滤料,防止滤料从配水系统中流失 (2)均匀分布冲洗水 3 选用:一般按习惯,不必仔细计算 (1) 大阻力配水系统总厚度约450~500mm (2) 中、小阻力系统总厚度约200mm左右,也可不设 ; ; 设表层细砂粒径为0.5mm,其孔隙尺寸约为80μm,而水中细小杂质只有2~30μm,对于这样细小的颗粒能被滤料层截留下来的现象,作用机理:   水中悬浮物能够粘附于滤料颗粒表面,涉及两个问题:  1 被水流挟带的颗粒如何与滤料颗粒接近或接触—这就是涉及颗粒脱离水流流线而向滤料颗粒表面靠近的迁移机理。;颗粒迁移   滤料孔隙的水流一般属于层流状态,被水流挟带的颗粒随着水流流线运动,它之所以会脱离流线而与滤料表面接近,完全是物理—力学作用。   拦截:颗

文档评论(0)

jiayou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307011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