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佐之我见.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反佐之我见

第 31 卷 第 2 期 2012 年 6 月 Vol.31 No.2 Jun.2012 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反佐之我见 苗耀东 摘要:当今诸家多以反治法释反佐之内涵,于温热方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治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凉方药 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此即是将某些阴阳格局之病一味采取反其道而治之的方法,然而事实并 非如此。反佐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和论”,“以反为顺,以顺为通,以通为用”而形成的。继而通过反 佐的应用,使药性与病性相趋,因势利导,从而体现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反佐;反治法;反而顺;顺而通;中和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43(2012)02-0116-02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 作者简介:苗耀东(1989-),男,中医学院 2008 级中医学(外 向型英语)七年制本科生。 当今诸家多以反治法释反佐之内涵,于温热方 药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治寒证则药以冷服法;寒 凉方药中加少量温热药,或治热证则药以热服法。 并以《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治热以寒,温而行 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为据。将某些阴阳格局之 病一味采取反其道而治之的方法,然笔者不以为然。 1 追本溯源 “反佐”的概念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 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此文虽短,其义精 奥。意在指示药不行则顺而通之,不能逆而攻之,反 而克之,一味反攻其本性不如顺其本始而通导更变 之。据王冰注:“甚大寒热,则必能与违性者争雄,能 与异气者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如是 则且惮而不敢攻之,攻之则病与药气抗行,而自为 寒热以关闭固守;是以圣人反其佐以同其气,令声 气相合,复令寒热参合,使其终异始同,燥润而败, 坚刚必折,柔脆自消尔。”故而,笔者以为声气相合, 寒热参合方为反佐之真正内涵。 2 误用其一 《内经》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又曰:“治热 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意指热药冷 服,寒药温服,用于病性与药性相格不入时,正如王 太仆注曰:“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当治以热,然 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 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热因寒 用之法。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之,则不 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 气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此寒因热 用之法也。”然而,笔者以为此只是反佐内涵中的某 一方面,恰在热性至极以格寒,寒性至极以格热之 时,方用之有效。若误以为反佐仅为此一法,而未进 行深入的思考推演以及清晰的辨证论治,必不能尽 见其效。而将反佐仅局限于此,也必未能领会其“反 而顺,顺而通”之内涵。 然何为“反而顺,顺而通”呢? 3 反而顺,顺而通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帝曰:反治何谓?岐 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 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 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何也?笔者 认为它是在“甚者从之”的原则下制定的。反佐,意 为反而佐之,佐,助也。然此反,非反其道而行之之 意。中医学的整体观贯穿于诊病、辨证、用药等各个 方面,而“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 同时也贯穿于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此“反” 旨在提示改变原有思路,顺着病势,沿着病位,以达 中和、顺通之意。治疗热病时加入少量热性药物,以 使药物与热邪相和,从而使其更好发挥其功用。例 如左金丸,重用苦寒之黄连,反佐吴茱萸(黄连、吴 茱萸之比为 6∶1);当体内气机不畅,须以降气为顺 时,少佐以升提之药使气机上下通调。济川煎药在 肉苁蓉、当归、泽泻、牛膝、枳壳等润下降泄之品中 116 第 31 卷 第 2 期 2012 年 6 月 Vol.31 No.2 Jun.2012 天 津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佐以升麻;治疗湿热之体时常用清化燥湿之法,于 清热苦燥之中少佐以滋润益气之品,以使燥而不 过,甚至补其原阴,助其燥化之势。如二陈汤用橘 红、半夏之温燥,反佐少量乌梅,而补益之中反佐渗 利疏泄之品,可疏通气机,使补益作用更好发挥。又 如十枣汤, 以大枣补佐甘遂、大戟、芫花之泻,方中 甘遂、大戟、芫花 3 药一体,攻泻之力峻猛, 此时应 用大枣 10 枚是取其甘缓补脾, 同时减少药后反应 的效用。再如小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