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历史
战国时已经有淬火技术;
秦兵马俑表面处理技术 前221~206年;
十九世纪后期,发现:经加热、保温和冷却后,组织发生变化;英国Robert Austen 铁碳相图;
德国Adolph Martens 较早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
美国Bain 提出B,M转变模型;
投射电镜、电子衍射技术、光谱技术、电子探针等; Pearlite
Austensite Bainite
Martensite ; 概念:把固态金属材料在一定介质中的加热、保温和冷却,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一种工艺。;碳钢的临界转变点;一、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A的形成,奥氏体化;
热力学条件:过热度;
四个阶段:
1、相界面上形核(同时满足能量起伏、成分起伏和结构起伏);
2、碳浓度差作为推动力,扩散长大;
3、剩余碳化物溶解(成分、结构原因);
4、A均匀化(碳含量);钢在加热时的转变:共析钢A化过程
形核 、长大、 Fe3 C 溶解、 A的均匀化;二、A的晶粒度
晶粒度的概念:×100单位面积(吋2 )晶粒数,n=2N-1
三种晶粒度的比较(起始晶粒度;本质晶粒度;实际晶粒度)
影响A晶粒度大小的因素及A晶粒大小的控制;本质晶粒度;影响A转变速度的因素
加热温度和速度↑→ 转变快
C%↑或 Fe3 C片间距↓ → 界面多,形核多 → 转变快
合金元素 → A化速度↑或↓
A 晶粒度(晶粒大小)
加热温度,保温时间↑ → 晶粒尺寸↑
加热速度↑ → 晶粒尺寸↓
合金碳化物↑,C% ↓ → 晶粒尺寸↓
;三、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过冷A的等温转变;
可以理解为A→F,关键是多余的C能否以渗碳体的形式析出
P转变区域:
等温转变的温度高,过冷度小;
扩散得以充分进行,析出过程完整,扩散型转变;
P、S、T的组织特征和性能特点;P 型组织: F + 层片状 Fe3C
层片间距:P S T
;B转变区域:
等温转变的温度中等,过冷度中等;
扩散只能部分进行,析出过程部分进行,半扩散型转变;
B上和B下的组织特征和性能特点;
等温淬火以获得B下
;B上 形成示意图;B上组织550 ~ 350℃
羽毛状的组织,小片状Fe3C分布在F间。;B下 形成示意图;B下组织350℃ ~ MS
F 针内定向分布着细小Fe2.4C颗粒;M转变区域:
等温转变的温度低,过冷度大;
扩散不能进行,无析出过程,无扩散的共格切变;
低碳M和高碳M的组织特征和性能特点;
三个关系图(6-15;6-17)
;M的组织形态;残余A和含碳量之间的关系图;;;;过冷A 等温转变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C曲线;
转变量~时间的关系曲线,做图得到温度~时间的关系曲线;
合金元素的影响:位置和形状
;共析钢的C曲线;共析碳钢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四、热处理工艺:退火与正火
退火与正火的概念和目的;
两类退火
第一类退火:不以组织转变或改变组织形态与分布为目的。如均匀化、去氢、再结晶、去应力等;
第二类退火:通过控制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及冷却速度来改变组织和性能。如完全、不完全、等温、球化等。
;退火与正火的温度和适用范围;五、热处理工艺:淬火
1、概念:临界冷却速度、淬火目的;
2、工艺:温度选择、淬火介质、淬火方法等;
3、三个概念:淬透性、淬透深度、淬硬性;
4、淬透性的测定方法:端淬实验和临界淬透直径;
5、淬透性的应用(截面硬度判断、选材、选工艺);钢淬火的临界冷却速度;钢淬火时不同冷却速度的转变产物;钢淬火温度的选择;末端淬火实验;淬透深度;一些常见材料的临界淬透直径;淬透性的应用;淬透性的应用;淬透性:钢在淬火时获得M的能力,它是钢材本身固有的属性,取决于淬火时的临界冷却速度(C曲线位置),通常用淬透层深度来表示(在相同的加热条件下)
淬透层深度:从工件表面到半M区域的距离
淬硬性:钢在淬火后能够达到的最高硬度,它取决于M的含碳量
淬透性好的钢其淬硬性不一定高,如低碳合金钢淬透性很好,但其淬硬性却不高;而碳素工具钢的淬透性很差,但其淬硬性却很高;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1、含碳量
亚共析钢,含碳量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增大,C曲线右移,淬透性提高
过共析钢,随着含碳量增加,奥氏体的稳定性降低,C曲线左移,淬透性降低(未溶渗碳体促进奥氏体分解)
2、合金元素
除Co外,绝大多数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后,都使C曲线右移,形状也可能会发生改变,使淬透性提高;影响淬透性的因素:
3、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
随加热温度的提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碳化物溶解充分,奥氏体成分均匀,晶粒粗大(总形核部位减少),这些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