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章中国文化大一统-秦汉
第六章 中国文化大一统—秦汉 ;引 言;学习提示;第一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形成的背景;大泽乡起义
公元前209年七月,陈涉、吴广大泽乡杀尉起义。;第一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形成的背景;;一、地理因素;二、文化统一的完成;1、地同域;秦直道遗址;1、地同域;灵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桂林东北60公里处兴安县境内,是现存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齐名,并称为“秦朝三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2、书同文;2、书同文;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 秦小篆体十二字方砖;3、币同型;3、币同型;4、度同制;;5、行同伦;5、行同伦;焚书: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下令将《诗《书》、百家语一律交官府销毁,令下30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4年,并禁止谈论《诗》《书》,以古非今。
坑儒: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以诽谤妖言罪,将逮捕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土全部坑杀。;;严刑酷法;第二节 秦汉文化大一统特征 的主要体现;一、皇帝制度的创建与初步完善;1、皇帝名号的确定;;2、避讳和专享制度的规定;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诏,史官记事曰上。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名位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二、思想领域专制统治的初步实现;二、思想领域专制统治的初步实现;第三节 秦汉文化宏阔壮丽 特征的主要体现;一、空前规模的秦汉帝国;;;1、张骞通西域;1、张骞通西域;;中国古代丝绸之路;2、班超独定西域;班超(32—102年),字仲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东汉名将,座驾:卷毛兽,兵器:冷血剑,成名经典:“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原文: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二、雄伟壮丽的文化制作;1、长城(the Great Wall);修长城、徙民实边
秦把战国时燕、赵、秦三国长城修复并连接起来,筑成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迄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之一的万里长城,用来保护北方农业区域。;秦长城遗址;2、阿房宫(epanggong) ;2、阿房宫(epanggong);阿房宫复原图;3、秦始皇陵墓;3、秦始皇陵墓;;;秦始皇陵;4、兵马俑坑 ; 兵马俑一号坑;一号坑;; 跪射俑;三、难以逾越的学术高峰;1、司马迁与《史记》;1、司马迁与《史记》;2、司马相如和汉赋;2、司马相如和汉赋;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击剑,被汉景帝封为“武骑常侍”,但这并非其初衷,故借病辞官,投奔临邛qiong县令王吉。临邛县有一富豪卓王孙,其女卓文君,容貌秀丽,素爱音乐又善于击鼓弹琴,而且很有文才,但不幸成望门新寡。 后人则根据他二人的爱情故事,谱得琴曲《凤求凰》流传至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