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樊金玲专家:肌营养不良会不会遗传
肌营养不良会不会遗传
单 HYPERLINK /view/8563.htm \t /_blank 基因 HYPERLINK /view/114755.htm \t /_blank 遗传病是指由于单个基因(一对等位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并且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疾病,目前发现的单基因疾病多达千余种,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其中最具特点的一种疾病-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
一、疾病介绍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DMD)是一种常见的缓慢加重的神经肌肉疾病,包括Duchenne型(1868年)和Becker型(1879年)两种类型。发病率为活产男婴的1/3500,属于X染色体(X和Y染色体为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女性为XX,男性为XY)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两条X染色体上均存在致病变异才导致疾病发生),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如果它的上面存在一个致病变异,其发病概率就为100%,但是女性却存在两条X染色体,如果一条X染色体上面存在一个致病变异,因为其遗传模式(两条X染色体上均存在致病变异才导致疾病产生)限制,这就仅仅是DMD疾病的携带者,着重提出的是女性携带两个致病变异的现象几乎非常罕见,所以就是说女性患者非常罕见,他们大多数只为携带者,有一些女性(携带者中8%左右)身体内只有一个致病变异,却为此病的患者,这主要是因为存在Lyon化现象(女性两条X染色体内,因为异固缩的现象随机失活一条X染色体,所以女性患者内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只为一条X染色体,如果在具有活性的X染色体上存在致病变异,此女性为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患者)。
二、临床特点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具有的临床症状如下:通常3~5岁主要隐袭起病,突出症状为骨盆带肌肉无力,表现为走路慢,脚尖着地,易跌倒;肩胛带肌、上臂肌往往同时受累,但程度较低;90%的患儿有肌肉假性肥大,触之坚韧,为首发症状之一;绝大多数患者伴心肌损害,如心律不齐,右胸前导联出现高R波和左胸前导联出现深Q波。心脏扩大,心瓣膜关闭不齐;患儿12岁不能行走,需坐轮椅,这是鉴别DMD和BMD的主要依据。
BMD型肌营养不良的发病年龄比DMD晚,常于8岁后起病,平均为12岁,行走能力可???留到16岁以后,轻型患者可保留到40岁以后。
三、基因介绍
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为DMD,它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基因之一,全长超过250万bp,约占X染色体的1.5%,含有79个外显子,在不同的组织类型中,DMD基因的优势表达产物也不同,已证实其有7个启动子,分别生成不同长度的dystroph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包括Dp427m、Dp427b、Dp427p、Dp260、Dp140、Dp116和Dp71。其中骨骼肌和心肌中主要的表达产物为Dp427m,其在M启动子的作用下转录生成14kb的mRNA,然后翻译为由36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子量达427KD的巨大杆状蛋白。
四、致病机理
dystrophin蛋白位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内面,为细胞骨架蛋白,具有抗机械牵拉作用。dystrophin蛋白与细胞膜内面、跨膜细胞区以及细胞膜外区的多种蛋白紧密结合、互相关联,在细胞内外组成一个整体,维系细胞膜内外的物质交换和联系,保护细胞膜结构完整和稳定。dystrophy基因缺陷导致肌细胞膜上dystrophin蛋白缺乏或减少,使肌细胞膜不稳定而引起肌细胞坏死和功能丧失,从而导致DMD疾病发生。
五、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肌酸激酶):肌营养不良的早期阶段伴有明显的肌酶从肌细胞漏入循环中,血清中那些在正常状态下存在于肌肉中的可溶性酶的水平均升高,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丙酮酸激酶(PK)等,在这些酶中,以CK的MM型同工酶最敏感、最特异。又因为CK仅存在于骨骼肌、心脏和脑,而不存在于细胞、肝脏或其他器官,一般患者都会显著升高数十倍至数百倍,到达峰值后随着病程的进展和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因而CK在血清学检查中最具价值。
2、脑脊液及尿液检查:各种肌营养不良患者脑脊液蛋白均增高,尿中肌酸排泄量下降,肌酸酐排泄量上升。这两项检测不能起到鉴别诊断的目的,只能起到缩小范围到肌肉病的阶段。
3、肌电图:鉴别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肌无力及肌萎缩,DMD肌营养不良患者肌电图表现为典型的肌源性损害。
常见(1)肌松弛状态:偶可有自发纤颤电位,插人电位一般减弱。 (2)肌轻度收缩时:多相电位明显增多,主要是短棘波多相电位。常出现许多低振幅动作电位(肌病性电位)。平均时限缩短,振幅降低,声音杂碎。 (3)最大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振幅较低,假性肥大型,振幅或正常,甚或稍高。如果肌肉萎缩严重,最大收缩时动作电位也会减少,呈单
文档评论(0)